脑科学动态
AI行业动态
AI研发动态
鼠舌触“视”目标,科学家揭示关键神经通路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高速摄像与机器学习算法,探索小鼠通过舌头触觉反馈定位目标的过程,发现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方向。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第5层神经元突触特征揭示孤独症易感性
VIB-鲁汶脑与疾病研究中心和英国邓迪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小鼠第5层神经元的突触,揭示了端脑内(IT)神经元和锥体束(PT)神经元的独特特征及其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关联。研究发现孤独症风险基因在IT神经元突触特征中显著富集,为理解孤独症的神经基础提供新视角。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新生儿大脑性别差异显著
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MRI扫描514名新生儿,发现男性和女性大脑在灰质和白质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揭示了性别差异从出生时已存在,并可能与产前大脑发育的生物学因素部分相关。研究发表在《生物学中的性别差异》上。
可穿戴神经假体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带来希望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名为NeuroStep的可穿戴感觉神经假体,通过脚踝水平的神经刺激恢复失去的感觉。在14名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的研究显示,该设备部分恢复了感觉,改善了步态功能,并减少了神经性疼痛。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短期计时模式主导睡眠纺锤体产生
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000多名参与者的睡眠数据,发现短期计时模式(过去15秒内的纺锤体活动历史)是睡眠纺锤体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占其变异性的70%以上。这一发现为研究神经疾病和衰老中的纺锤体计时异常提供新框架。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降压药物成90岁以上人群大脑健康的“守护者”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传统风险因素在90岁以上人群中与脑血管损伤无显著关联,而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则显示出保护作用。研究认为,传统风险因素可能不再是直接风险因素,或药物已降低风险。研究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
AI行业动态更新
在CES 2025大会上,英伟达(NVIDIA)发布了Project DIGITS个人AI超级计算机,将AI计算能力带到桌面。这款设备采用GB10 Grace Blackwell Superchip,提供1 PFLOP的AI计算性能,支持本地开发和测试AI模型,并快速部署到云端或数据中心。
NVIDIA在CES展会上宣布Isaac GR00T蓝图,结合Apple Vision Pro加速人形机器人开发。通过合成数据和NVIDIA Cosmos世界基础模型,大幅提升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效率。该蓝图已得到包括Boston Dynamics和Figure在内的主要机器人公司的采用和验证。
AI研发前沿探索
密歇根大学健康分校的团队开发了NeuRRo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传统镜像疗法,通过虚拟游戏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研究显示,该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技能,同时增强了神经连接。研究发表在《神经工程康复》杂志上。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团队通过研究硅集成电路在体内的降解机制,并涂覆PDMS弹性体形成体液屏障,成功延长了植入芯片的使用寿命。研究评估了两种不同制造商生产的硅集成电路在一年内的电气和材料性能,发现PDMS涂层区域仅出现有限退化。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视觉智能和学习实验室(VILAB)团队开发了开源框架4M,旨在增强多模式AI的训练能力。通过大规模掩模多模态建模,4M能够处理包括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模式,并在2024年的NeurIPS上展示了其扩展现有模型功能的成果。最终模型和训练代码已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