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科学漫画展”中,来自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六十多位漫画家的百余幅科学漫画作品在上海新世界城十楼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展示了斯坦尼拉(Stanila,[罗马尼亚])的专用电脑漫画作品。此次展览由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动漫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常常谈及“搜商”,这是指在与网络资源交互时,基于了解而相互推测的智慧。例如,查询天气时,我们可能会输入“天气?”这样的极简关键词,以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这是因为“天气”是缩减到极致的关键词,而“?”则明确表示搜索目的是询问,避免了直接输入“天气”可能带来的误解。同时,由于有精准的自动定位服务,我们无需限定具体的地点和时间,检索时系统会自动进行联想。这就是一个运用搜商的简单过程。当检索的信息更为庞杂时,精简准确的表述就更为关键。
搜商要求明确搜索目的,即为了什么去搜索什么,再直接全面地命令检索工具执行。同时,也需要对检索工具、检索技术及其背后的数据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调取回答会更简便,避免走弯路。继搜商之后,ChatGPT又催生了新概念“问商”。类比搜商,问商也要求明确目的,即为了什么去问询什么,再直接全面地传递需求;还要求对ChatGPT的数据处理范围和能力有大致了解,以便循循善诱地切中问题核心。
在翻译领域,基于ChatGPT的定制翻译法正变得越来越流行。通过层层指令,诱导生成更“地道”的译文。例如,翻译要闻简讯时,可以要求套用某报纸或刊物的行文惯例;翻译法律金融内容时,可以严格要求术语和模式化表达;翻译小说随笔时,可以模仿中外作者的文风习性。这背后其实是问商的实际应用,只是相对更复杂一些。使用ChatGPT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步骤大致包括:分析原文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行文风格、中心思想;设定语境背景、语言特色、行文风格、思想内涵;制定翻译规范,如语气、人称、地道性等;生成译文并审阅润色。
这种流程类似于人工翻译中的“边想边译”模式,思考并做出决断的依然是人,但翻译的工作大半由AI完成。给原文贴上标签供AI解读诠释,是典型的编码解码逻辑。会搜会问,以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对媒介工具的理解为基础,转化思维来驱策工具。定制翻译的流程可以理解为:译者明确原文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行文风格、中心思想;心中有一个译文的雏形,知道应达到怎样的语境背景、语言特色、行文风格、思想内涵;对一些微妙的规定性有自己的见解并知晓如何应用;有成熟的目标语言审美,能自信审阅生成的译文并润色或继续指示AI润色。这一系列“知道”、“能”和“自信”,对应的是“知识”、“智慧”和“经验”。
当文学艺术的创作圈子还在探讨AI作品是否有悖伦理时,翻译领域已将AI技术投入实践。不过,人类思维模式有惯性,都爱用新事物给旧路径添花。于是翻译领域热衷于AI翻译的“好用”和“怎么用”,将其集成到既有生产条线上去,迭代翻译教学、实践乃至理论研究。以往翻译训练模式迭代迅速,但“听说读写记”的内核屹立不倒。现今有了AI技术,自然要想能否用AI辅助口译优化?能否指导笔译润色?能否积累好词好句、拓展课外知识?甚至能否直接翻译来节省人工?但这些想法的内核依然是“听说读写记”。在这一点上,AI颇有些像手机电脑之于孩童的演变过程。
但AI与手机电脑又有不同。即便只是对简单思考模式的粗浅模拟也沾上“智能”二字讲求人性思维与机器逻辑相沟通前面所谓搜商问商编码解码即现阶段技术限度内的一种沟通模式。既然是思维与逻辑的沟通就要求清晰的思维与扎实的逻辑放在翻译训练里就是用超越常规“听说读写记”的个人“造化”来指导AI这“造物”。这与开卷考试颇为神似:AI工具论者往往将AI翻译视作思维的外挂语料库需要时从中调取省时省力正如考场上随意查阅书本。但AI翻译是场无比灵活的开卷考试讲求融会贯通。如今人人有了若不看单词储量、句法变化只计较思维高下考些文章分析或自由创作那么那些从来只擅长以“听说读写记”绑架知识的学生便要茫然翻页不知所止或错会题意不知所谓或抄错解法文不对题。似这般开卷非但没有助益还将原先的所谓优势失去了。是以每观AI助力翻译教学之类的议题总不免要想学生知道要怎样用它用它去做什么吗?或有人会说这很简单可继CAT之后再设AI翻译课程教学生学技术会应用乃至懂编程……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问题依然是:学生知道要怎样用它用它去做什么吗?
在AI翻译之前翻译训练全赖言传身教或自己看些书来积累几个句式几个表达学校里老师要考核社会上客户要追究因为这就是市场翻译水准的默认标杆再进阶至多不过是地道符合欧美表达习惯满足外籍审校的要求。但AI翻译一出译者们赖以为生的个人语料库全部“归零”市场风向骤变要翻译美学要翻译个性要翻译定制……似乎翻译突然失去了所谓客观评估直接化作“知识”、“智慧”和“经验”的开卷考场要求译者将自己放在与母语者平行的位置去驾驭另一种语言或者至少在AI语料库和资料库的加持下要有辨识美文的审读与自审能力以及知美为何为美的对外表述能力。那么要让“知识”不够、“智慧”不显和“经验”不足的广大译者特别是翻译练习生去驾驭AI翻译这样一团混沌?如何理清自己需要什么目的是什么进而调用和生成什么?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机器翻译质量尚可但难免僵化境地颇为尴尬上不及资深译者下远胜译界新人;一方面抬高准入门槛一方面拉低平均水准。想要保住降本增效的优势又不愿趋于同一翻译从业者就想出许多译前编辑、译后润色的法子放弃译者主体性而屈从机器逻辑还硬解作人机耦合的与时俱进不可谓不悲哀。现今AI翻译“洗心革面”了非但在编码解码的逻辑上突飞猛进能经由“问商”理解人化指令还以充沛的资源语料作为补偿甘作真正的思维“显示器”将从业者从字词句的斟酌和与所谓机翻逻辑的抗争中解救出来只待人去施展“造化”。
回到前面所谓基于ChatGPT的定制翻译法类比编程语言的“进化”AI逻辑越升级越是将原先裸露的技术问题隐在幕后与人类重新对等交流让一切回归“知识”、“智慧”和“经验”:译者至少要涉猎各领域知识手握相应语料和资源的敲门砖;译者至少要有文学素养分析原文时多灵气而少“匠气”在同业定制的赛场冲进前列;译者至少要添些思辨能力层层诱导AI助手为己所用搭建有个人特色的AI招牌……此处其实不适合用穷举法不效率地解读了不如还归“造化”的概念:译者如果还有译者这个职业方向或在前端或在后台必须要有足够多彩的个人思维以及指导AI逻辑与个人思维同步的能力。这虽是后话但“听说读写记”的传统翻译训练内核终将不保虽不见得一夜顿失也是大势所趋。所以依然用新事物给旧路径添花的我辈在沉迷AI助力翻译教育、实践、理论等种种方面的同时也要适当驻足观察辨明方向。
若说在作为前AI翻译的机器翻译时代还有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壮现今AI翻译的发展趋势则教人看见“思维主体”的曙光不可谓不欣喜。技术进步不绝未来定还会经历无数次全盘推翻式的换代大语言模型也终成为历史但人类思维至高的主线难以偏离。当更先进的技术一次次剥除禁锢让思维的运行环境更纯粹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