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热潮涌动,朋友圈“画家”频现
专家指出:背后是用户好奇与从众,法规亟需完善
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批“画家”,纷纷晒出AI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无需绘画基础,只需选定风格、上传参考图,并添加几个关键词,即可生成。这些作品有的充满二次元气息,有的则美得令人窒息。然而,也伴随着大量“翻车”现象,如双人婚纱照变成“三人行”,美女秒变“肌肉猛男”。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张腾霄表示,这其实是随着小程序应用增多和易操作,AI绘画门槛低,容易引发跟风。
AI绘画是AIGC的一种形式,即AI-generated content,指通过AI技术自动或辅助生成内容。AI通过学习海量“绘画作品”数据,对人类绘画产生趋向性认识,并从已有图像中提取数字特征,应用于未来绘画中。本质上,AI是在模仿学习,并不具备“创作”能力,只是对人类审美算法进行学习和理解。
记者体验发现,国内AI绘画平台多为互联网服务业务衍生,注册后可免费体验。在某平台输入描述语后,可选择多种风格,如“平面”、“原画”、“传统”等,并可选择更细分的画风。例如,输入“城市雪景”,选择“平面”-“明亮插画”,30秒即可得到一张动漫风的雪景图。随后输入“森林雪景”,选择“传统”-“中国风”,两分钟内得到中国画、油画等多种风格的图片。
AI绘画成为社交平台“流量密码”,不仅在中国风山水画、富丽堂皇宫殿油画等方面表现出色,甚至在“赛博朋克”风概念插画方面也游刃有余。社交平台上,“AI绘画”内容的阅读量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有些小程序甚至因系统崩溃而排队人数高达8万。
这些AI绘画作品主要分为“好看的图”和“好笑的图”。“好看的图”大多清新唯美或酷帅飒爽;而“好笑的图”则因AI处理偏差而产生乌龙,如性别错置、情侣合照变“三人行”等。有网友总结称,AI绘画在还原场景和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影细节和色彩搭配,但处理偏差也导致了不少笑话。
对于AI绘画的火爆现象,张腾霄博士表示这是用户好奇心和从众现象所致。他认为用户使用这类小程序或软件成本低甚至免费且趣味性强如同开盲盒般具有惊喜感。同时也为零基础爱好者提供了创意发挥空间。然而法律界和艺术界对此也产生争议如AI绘画是否需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如何证明最终产物是否擅自使用某艺术家作品等。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AI绘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