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频繁遇到因父辈影响而涉足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领域的“高二代”。相较于传统管理者,他们身上展现的反叛精神、自我意识和长远价值观,时常引发我的深思。
今年七月初,我前往新加坡,一方面是被中国女子巡回赛的海外赛事吸引,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拉古纳俱乐部在疫后首年如何集齐全系列重要赛事。在新加坡期间,我有幸与俱乐部执行董事郭进维进行了交流。郭进维是典型的“高二代”,他父亲在22年前购下了这家俱乐部。尽管赛事的筹备与运营主要由他负责,但70多岁的老爷子仍会在决赛日亲临现场。郭家最初在新加坡代理中国汽车品牌,后来涉足房地产项目,但郭进维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房地产需等待时机,并非每日忙碌。2009年,他转而接手高尔夫球场管理,决心打破传统。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解散了原俱乐部的管理层和会员委员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2022年建成了全新的酒店和会所。
郭进维深知赛事对俱乐部的锻炼和影响力,但也曾目睹过大赛失去赞助商支持后的困境。因此,当俱乐部再次准备与美巡赛、DP世界巡回赛重建联系时,他更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赛事模式。尽管在新加坡这样的寸土寸金之地举办比赛在财务上并不划算,但他更看重的是未来。他希望通过这些比赛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感受甚至参赛的机会,并期待有一天能培养出本土冠军。此外,他还特别关注来自中国大陆的会员,占俱乐部总会员数的20%。
两个月后,我在北京CBD高尔夫俱乐部的会所里与执行董事刘川交流时,同样听到了“关注未来”的论述。刘川原本是一名投资管理人,因父辈关系而转行球场管理。他提到自己虽然是个“外行”,但更想用投资人的视角看待球场和员工的成长。这是刘川创立CBD公开赛的第六年,从第一届仅有28人参赛到如今成为北京业余圈内的顶级赛事,他同样希望在这场比赛上打上“独有”的烙印。他希望让更广泛的业余爱好者有机会体验国际大赛标准的赛场。同时,CBD公开赛将青少年赛事从一天增加到两天,并成为了未来的新重心。他们希望按照国际顶级青少年大赛的标准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拥有相同场地标准的赛场,让他们有机会在国内接触到世界水平的大赛。
至于未来是否如郭进维和刘川所想象的那般美好?我或许无法确定答案但愿意暂时放下眼前的忙乱去相信未来这个世界会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