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期遭遇“米荒”困境,不仅超市大米被抢购一空,还实施了限购措施。自2024年7月15日起,OK株式会社旗下的超市便开始对大米实施限购。随后,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连锁超市也跟进收紧了大米购买限额,每户家庭限购一袋大米。
受需求激增影响,日本大米价格显著上涨。最新数据显示,7月米类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7.2%,创下20年来的最大涨幅。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令和米骚动”,而事实上,这并非日本首次遭遇“米骚动”。历史上,日本还曾经历过“大正米骚动”和“平成米骚动”。
尽管日本大米的自给率接近100%,但此次“米荒”仍令人困惑。官方给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外国游客涌入引发的需求增加,以及“特大地震”预警引发的恐慌性购买。然而,这些原因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
山下和仁等前农林水产省官僚认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才是导致大米短缺的根本原因。自2000年以来,日本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下滑。2023年度,日本大米总产量降至745万吨,不及历史峰值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农业实际上是一个受严格管制的“统制经济”行业,背后操控者是日本农业协会(简称“农协”)。农协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还负责将政府的各种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并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这种权力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的团体,实际上已经与自民党形成了利益捆绑。
农协对政治的影响力体现在它能够左右农民的选票,从而间接塑造日本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自民党长期执政,通过维护农民的利益来获得他们的支持,使得农村地区成为自民党的坚实票仓。而农协对外则采取明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将大米进口关税定为351.17日元/公斤(相当于近400%的税率),并设置严格的技术标准来限制进口农产品的市场准入。
这种保护政策的结果是“相互伤害”。一方面保护了国内大米生产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却使得消费者在面对高昂价格时受到损害。即便是在这次“米荒”中,日本政府也并未考虑释放储备大米或开放进口渠道。显然,这背后的“有形之手”正是日本农协。
因此,所谓的100%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其实并不稳固。而“米荒”的根源正是日本农协这一统制经济余孽与日本政府垄断串通下的产物。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过于自豪于大米的“自给自足”,那么过去和未来的“米荒”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