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以来,技术革新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电的应用为象征,在美国和德国蓬勃发展;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引领了以信息和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显著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兴起。
每次工业革命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增强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这些革命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遭受了损失。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大量手工作坊破产,熟练工匠失业,陷入贫困。尽管新产业涌现,但岗位有限,仅少数人能适应,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这种负面影响近半个世纪后才逐渐缓解。英国通过军事和经济优势,将过剩商品推向殖民地,缓解了国内矛盾。工业革命的效应路径被概括为三步:少数人受益、发起国受益、全体受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似,但运气不如英国。美国提出“利益均沾”,试图重新划分市场和殖民地版图;而德国则因社会矛盾加剧,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最终通过战争缓解矛盾。直到二战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消散。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造就了一批互联网寡头和富豪,但同时也导致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底特律、匹玆堡等繁荣城市迅速衰落,成为“鬼城”。两年前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充分暴露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这场运动中,“我们是99%”的口号揭示了工业革命的效用路径:少数人受益,大部分人受损。
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标志,正逐步替代人类的思维活动。与前三次不同,这次革命不仅影响体力劳动,还涉及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等需要高度脑力的工作。面对这一挑战,人们感到担忧。以色列学者赫拉利预言:“人类将在未来的军事和经济领域失去作用。”然而,美国学者约翰·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一书中提出了“AI”和“IA”两种思路。“IA”即智能增强,强调通过机器拓展人类智能,而非取代人类能力。
AI与I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存在悖论:同样的智能革命可以取代人类,也可以增强人类智能。既然智能技术能增强人的智力,我们无需对AI技术的发展感到恐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IA增强自己的智能,以驾驭和控制AI,使其为我们服务。要实现这一点,终生学习是必经之路。同时,全社会应关注AI技术淘汰的群体,推广IA思想和观念比单纯分配AI技术更为重要。要让大多数人在智能革命中受益。
未来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与机器和谐共存:人类通过智能增强有效掌控机器,让机器为人类服务而非相反。机器负责其擅长的工作,人类则负责人类该做的事;有时人机需合作共事。信息专家明斯基曾乐观地表示:“如果幸运的话,机器或许会把我们当宠物养着。”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自身的智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