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高质量法治建设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人工智能与法律领域交汇时,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近期举办的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上,来自司法机关、律师协会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们汇聚一堂,通过深入讨论与分享行业实例,探讨了这一重要议题。
广东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永康在致辞中强调,面对技术快速迭代、新兴产业崛起及经济模式变革带来的挑战,如数据滥用、算法歧视及网络诈骗等问题,法律界需主动适应并积极回应,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他提出四点建议:首先,通过高水平立法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特别是在产权激励、利益分配、宽容试错及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加强法治供给,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其次,以有温度的执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健康发展,转变政府监管理念与方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第三,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及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与便捷流动。最后,通过优质法律服务提升科创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依托广东省庞大的法律服务队伍,实现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的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在高水平开放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子程在发言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其重要保障。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复杂多样,对律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效实用的法律服务支持。”高子程从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跨境法律服务四个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律师工作方法和方向的引导与革新。特别是在法律与科技融合方面,他提出法律科技深度融合将推动法律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律师队伍积极拥抱科技、善用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推动律师行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智慧法治研究院院长贺倩明指出,法律行业作为受AI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在面临部分法律工作可能被AI取代的行业风险的同时应积极探索AI全面赋能法律的发展路径以实现法律普惠于民的目标。他认为在立法层面AI可进行大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政策推动立法进程;在执法层面AI可进行智能监测和预警使执法人员能够随时获得法律支持。他坚信“AI将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尽管AI会取代部分岗位但同时也会增强许多岗位的能力并创造更多新岗位为社会各行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