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绘画伪装原创的绘画博主,遭遇了翻车的尴尬局面。
事件的主角之一,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曾bobi”。2月21日,他与两位校友以近期热门的“黄龙江一派都带蓝牙”网络热梗为灵感,共同创作了一幅油画。这幅画元素丰富,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视频在全网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赞。
正当网友们还在惊叹三位创作者的想象力时,这幅画却被发现存在多处漏洞,疑似由AI生成。例如,画中人物的手指数量被错误地画成了7根,这是AI作图时的常见错误。此外,画板尺寸与拼接缝隙和成品也不一致。
2月24日,“曾bobi”发布视频回应,承认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AI,并承认自己没有如实标明。然而,网友对这份道歉声明并不买账,他们为“曾bobi”、“衍峰吴”和“棋隆马,蹄朝西”三人送上了“AI三杰”、“国美AI三子”等讽刺称号,并挖出了三人更多创作“黑料”,多部原创商业作品都疑似借助“AI”生成。这一事件再次将AI和原创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除了关注这一事件外,我们也在思考,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在打破原创的边界。那么,在当下究竟该如何合理使用AI创作?涉及作品商业变现时,又涉及哪些问题和风险呢?
原本只是与AI毫无关系的网络热梗“已读乱回文学”,直到“曾bobi”发布了一条主题为《假如美院人看黄龙江上都带蓝牙》的视频后,这个梗变得与AI紧密相关。在这不足一分钟的视频中,三位创作者对照着看似毫无逻辑的文字,灵感迸发,迅速画出图案,起稿、涂层、上色等一套操作下来,一幅油画出现在观众眼前。截至发稿前,该视频在全网获得了超过百万次的点赞,“曾bobi”的抖音和小红书账号粉丝量均超过30万。
然而,很快事情就急转直下。视频中几位画手展示的作品细节成为了砸向自己的“实锤”。同为专业人士的绘画博主“韦俊恺”,曾是2022年央美造型专业第一名。他在2月23日发布视频,指出了这幅作品使用AI的五处证据:一是手脚造型AI作图痕迹明显;二是画画时画板未固定;三是绘画过程前后无关;四是成品木板拼接处与最初不一致;五是时间线不合理。
这一“实锤”视频获得了20万的点赞和超过9万次的转发。一些网友认为这幅画“AI味”很重,还有不少艺术从业者纷纷提出质疑。艺术博主“王大广工作室”在发布视频中称,这更像是对一张现有的作品进行临摹。他还表示,这幅画正常至少需要8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甚至一般画家一年也画不了这么好,“这简直就是伦勃朗和达芬奇附身了”。事实证明,这三位创作者并非达芬奇转世,而是“AI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