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逐步从教育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为解决通用大模型面临的知识更新和幻觉等挑战,学术界正积极探索基于大模型(LLM)的智能体(Agent)技术。智能体作为模拟人类解决问题行为的工具,具备规划、思考、记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主执行任务,成为教育应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以下是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在智能体研发、部署与应用方面的几个典型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人大公管的AI学长”智能体,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校园信息。该智能体融合了官方手册、公众号内容、学生分享等海量资料,能够解答学生在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疑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人大公管的AI学长”还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AI技术的机会,助力其个人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自研的“海事超级智能体”则是一个集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和助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智能服务平台。该智能体能够自主判断、决策和分解任务,与业务系统、专业知识库等交互分析,实现任务结果的输出。在助学方面,它能够对教学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抽取处理,便于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在助教方面,它能生成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完成出题和解答等工作;在助管方面,它能帮助师生快速完成业务系统操作和数据调取;在助研方面,它能对接学术资源查询,帮助师生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在助国际交流方面,它能进行英文翻译,方便师生在国际交流中应对多语言环境。
天津大学推出的新生智能体“海棠棠”,则是一个24小时在线的新生服务助手。它基于商业大模型技术,汇集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海量信息,能够秒速抓取全网信息,解答新生在学习科研、校园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疑问。新生只需在手机端或电脑端访问“海棠棠”,即可随时获取答案。
浙江大学推出的“浙大先生”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则旨在完成从大模型到校园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涵盖算力、数据、模型、平台和应用五大要素,支持多模型接入和丰富的插件选择,帮助师生构建不同段位的智能体应用。通过该平台,师生可以像拼乐高一样搭建智能体,满足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治理等多场景应用的需求。
此外,还有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化学智能体ChemCrow、悉尼大学研发的Agent构建平台Cogniti.ai以及可汗学院推出的教学智能体Khanmigo等优秀案例。这些智能体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