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揭晓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上海的两个项目脱颖而出,位列前茅,分别是“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与“创造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此外,全球首张黑洞照片的完成也彰显了上海在科研领域的实力,其中来自中国大陆16名学者中,有8位来自上海天文台。同时,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李政道研究所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这背后是上海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8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高达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指出,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如今,随着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不断集聚,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已进入深化推进阶段。
张江作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产业是张江当前的发力重点之一。张江人工智能岛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不仅是上海AI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区,还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科技巨头和本土创新企业。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人工智能岛上将运用张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于物业管理、智能安防等场景。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上下游产业全要素的链接,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成长平台。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表示,上海是微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基地。上海成熟的营商环境、全方位发展的生态圈以及自贸区、科创板注册制等政策,都是微软将全球最大实验室落地上海的原因。未来,微软希望与上海展开全面合作,将AI、物联网等技术落实到各行业服务更多企业。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已聚集1.8万余家企业、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外,还有最强光、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四大“硬核”新兴产业。以集成电路为例,张江拥有中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共有307家相关企业。
上海市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已有时日,自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来,推出了诸多政策。市科委的数据显示,上海近年来先后推出9个方面配套政策,涉及160多项自主创新改革。去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复制推广的第二批23项创新改革举措中,有7项为“上海经验”。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突破,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前瞻谋划,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浓度。同时,上海还注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上海也加速布局。从2017年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到去年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再到近日面向各单位征集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上海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前,上海不仅拥有超700亿元AI产业规模、集聚全国三分之一AI人才,而且已将人工智能作为“5个中心”建设的优先战略。
与这些政策和扶持相对应的,是上海成长起来多个本土AI公司。例如获得上海科技小巨人项目的人工智能公司Video++极链科技表示在退税、返税等政策方面得到了政府的较大支持。此外人才“20条”、“30条”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引才政策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