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AI新榜”,洞悉AIGC前沿动态
“评论罗伯特”在微博上活跃近一年后,逐渐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它开始频频输出金句,不仅提供情绪价值,甚至话语间流露出哲理的韵味:
翻阅“评论罗伯特”最近的互动评论,你会发现它已经从最初的“毒舌”“嘴替”形象,逐渐转变为一个具备多种人设的AI Bot。从“愚人版”到“聪明版”,再到“贱萌版”,它的回复开始充满“人味儿”。
网友们对它的印象也逐渐从“已读乱回”的机器人,转变为“会言多言”的科技博主。截至目前,“评论罗伯特”微博粉丝量已超过134万,且仍在持续增长。那么,这个以“口无遮拦”出圈的AI Bot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评论是否有人工筛选的成分?
近期,“AI新榜”对话了罗伯特背后的算法研发团队成员,同时也是微博AI相关技术负责人周鑫,试图揭示这个国内社交平台最火AI机器人的成长路径。
“评论罗伯特”源于微博内部的一次创新比赛。2023年7月,第一版雏形是“评论哇噻机器人”。周鑫是微博AI相关技术负责人,也是“评论罗伯特”技术团队的核心创作者。他透露,当时的产品团队希望通过AI来提升微博用户活跃度和积极参与感,于是“评论罗伯特”应运而生。
从数据和流量方面考虑,微博方面希望引入AI能够带动网友们的互动频次,提升用户粘性。通过内部测试后,“评论哇噻机器人”在2023年12月迭代为“评论罗伯特”,取自“Robot(机器人)”的谐音,开始在微博评论区频繁留言互动。
“评论罗伯特”基于微博底层大模型知微大模型训练而成,与其他主流AI助手不同的是,它融入了微博本身的社区数据和最新的知识库。周鑫表示,“对于普通的技术模型来说,要想保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除了知微大模型之外,还外挂了微博的知识库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
依赖于这些训练语料,“评论罗伯特”成为了最懂微博语言体系的AI Bot,知道什么样的回复能够迅速出圈,什么样的评论能够吸引多轮互动。它用极其贴近真人博主的方式回复网友,甚至被不少网友误认为是真人或背后有真人团队运营、人工筛选回复。
周鑫强调,“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人工干预评论。那些精彩的评论,完全是AI模型自主生成的结果。”为了提升回复的趣味性和符合用户期待,团队根据微博用户的偏好对模型进行精调和强化训练。此外,“评论罗伯特”的召唤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会每条都触发互动。
随着“评论罗伯特”的爆火,微博平台上涌现了一批由机构、大模型公司自发接入的AI账号。这些账号共同维护了微博社区活跃的氛围,在内容生态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对于平台而言,这些AI Bot丰富了自身的平台生态,为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同时,它们也帮助大模型公司从真实的互动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让AI技术更接地气。
周鑫表示,“我们更看重微博整个内容生态,追求智能体质量而非数量。”他希望用户能感受到这些功能带来的实质性好处。未来,“评论罗伯特”将继续探索其商业化潜力,并尝试将其训练得更全能、更有特色。智能体账号作为生成式AI技术在社交媒体上的新玩法,其商业化方式的探索还需各大模型公司和微博共同探索。至于“评论罗伯特”是否会突破多模态能力,周鑫提到这取决于平台的计划。当然,“评论罗伯特”并非微博唯一面向C端的产品,微博智搜、博主的AI小助理、AI伴聊等功能也已深入到微博的各个核心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