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助力港口迈入AI大模型时代

AI百科5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81 0

  空中流云穿梭,江面波光粼粼,载满货物的巨轮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缓缓靠近岸边,一排排自动化轨道吊在长江龙潭水道南岸的堆场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提及港口,人们往往联想到繁忙而嘈杂的码头景象。但在南京港这座全长110公里的现代化港口中,尽管机械的轰鸣声依旧不绝于耳,但一切却显得井然有序。这一转变得益于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与南京联通携手打造的5G智慧港口MEC+AI项目。

  目前,项目已在港区内完成了7个5G基站的建设,支持预调度、双载波及切片技术,承载港区内5G创新应用。依托联通元景大模型,将人工智能与港口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出5G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该平台深入6大港口场景及14个生产作业环节,开发了包括人员安全行为识别、港区安全环境监测、作业合规监测在内的41个典型场景的AI算法,为港口行业提供智能化时代的模型服务。

  AI的引入使得港口安全“智”在必得。港口作业任务繁重且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即使专人盯守核心作业区域也难以做到及时预警,监管和安全成本居高不下。针对这些痛点,南京港5G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采用了云边大小模型协同的两级架构:边缘侧负责视频流的接入、解码及AI小模型分析,将结果上报至云端平台并实时预警;云端AI则对小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过滤,并通过持续训练迭代和更新,提高自动化监管系统识别的准确率。此外,借助元景MaaS平台的“选改用”工具链,实现了智能化场景应用的快速定制开发和上线。经过三年的运营,平台已形成南京港集团自有算法模型仓库,实现了算法的统一建设、管理和运维,能够全面感知和分析集团下属各港口的安全生产态势。

  走进南京港,门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分列两侧,庞大的机械臂将卡车上的集装箱抓起、升空、下降、装船……这一切都在智能系统的监控下进行。与这些庞然大物共事,“安全”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例如,在轮胎龙门吊的大型设备作业过程中,高空司机室中的操作人员因存在视觉盲区而容易疏漏发生碰撞事故。为此,中国联通在龙门吊吊臂上安装了360°环视摄像头,利用大模型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全方位监测吊臂周围是否有障碍物进入,并在第一时间触发声音报警提醒司机室及时停止作业并确认风险情况。

  在岸桥/门机关下关路安全作业识别方面,平台不仅能识别岸桥/门机作业运行状态还能实时识别关下关路站人情况以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安全。此外在拖轮安全作业合规AI识别方面通过5G网络和边缘智能分析盒子构建了拖轮作业场景下的合规AI监测系统能够在复杂场景下识别出人员安全违规情况并现场预警和上报。

  南京港内集卡、叉车、通勤车等车辆众多往来穿梭同时作业区域情况复杂因此港区内的人员和车辆违规行为识别是一项庞大而精密的工程。“以往工作人员无法兼顾海量监控实时视频画面只能采用轮巡甚至事故事后追查调阅的方式造成监管漏洞”南京港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港区AI监测系统能够自动全量捕捉违规行为并及时预警几乎解放了这部分人力极大地提升了作业规范和效率。”

  驾驶室内违规使用手机识别方面基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构建的移动车辆司机违规行为AI监测系统让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吸烟、打电话、玩手机和疲劳驾驶等情况在港区几乎“销声匿迹”。工作人员表示“以前这种情况都是见一个罚一个现在违规事件较系统上线前下降近90%。”

  南京港江北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港口作业任务繁重监管工作量巨大车辆一旦发生超速、违章等现象往往会造成车辆和货物损坏造成财产损失还会面临人员伤亡后果惨重。”而现在在南京港集装箱堆场运输主干道一辆辆集装箱卡车在码头主干道穿梭在车流量大的主要路口处数台摄像头将实时画面传输到20公里外的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大楼内的大屏上卡车如有闯红灯、逆行、超速等违章现象都会被算法自动标记、记录在案不仅在港区主干道进行违章通报还在后台进行闭环处理。

  散杂货码头运输车辆吨袋装卸作业识别方面中国联通利用AI算法准确区分车辆装和卸的操作类型并且自动统计每天每个作业班组装卸操作的时长精确到秒级从而有效辅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装卸作业效率低下的原因。

  南京港是迈入AI大模型时代的智慧港口典型案例之一。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南京港项目负责人林义闽在介绍项目时表示自豪:“南京港项目利用联通自主研发的元景大模型港口AI算法仓库和41项港口AI算法赋能南京港集团旗下的多家子公司涵盖了集装箱码头运营、散杂货码头运营等多项港口业务AI应用场景之广为港口业内首例。”

  人工智能在智慧港口领域的应用不仅标志着港口管理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港口生产模式的一次深远探索。未来中国联通将继续探索应用场景不断打磨完善元景大模型能力持续完善细分行业场景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