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文本】
引言
过去半年多,我尝试将AI融入法律工作,以形成稳定的“法律+AI”工作流。AI的高效让我惊喜,但其局限也让我时常感到失望。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扬长避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本文既是分享,也是对这些经验的梳理与总结。
我将AI比喻为从1到90的助手,而律师则需专注于从0到1的简答题与论述题。我们需根据专业能力与经验,从多种可能性中挑选出最具说服力的方案,随后构思论证思路。至于具体、详尽的分析论证工作,则可交给AI完成。这样,AI能解放我们于琐碎、重复、程序性的工作中,提高生产力。某种意义上,这对律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穿透AI的表达,甄别其观点的正确性。
“AI+法律”虽热门,但市面上相关书籍与课程大多泛泛而谈,缺乏实质内容。我基于多年民商事业务经验,从一个贴近实务的角度探讨法律人如何有效使用AI协助日常工作。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借鉴与启发。
常用法律AI介绍
我常用的几款AI工具及其特点如下:
- 通义:日常高频使用,法学专业性与语言流畅度最佳。
- 通义法睿:专为法律行业开发,尤其在法律咨询、文本阅读、文书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且免费。
- kimi:擅长长文本处理,如阅读并归纳分析长篇文件。
- meta.law:类案检索神器,提升裁判文书检索效率,目前对新用户有免费额度。
- 讯飞智文:主要用于制作PPT,免费且效果不错。
- 案牍:尽调报告神器,非诉业务中常用。
AI使用技巧概述
使用大语言模型(如通义)时,可将其视为虚拟对话伙伴。需清晰、准确传达指令,包括身份、背景、任务及要求。例如,合同审查指令:“你是一名专业律师,审查客户提供的合同,以维护客户利益。”通过有效指令,AI能产出符合预期的工作成果。同时,可在工具设定中预设指令模板,提高效率。
律师工作内容概述
律师工作主要分为“说”与“写”。AI擅长“写”,可辅助文书写作与法律研究;但对于“说”,即沟通与辩论,AI无能为力。从业务流程看,律师工作分为前端案源承揽与后端案件办理。AI在前者的作用有限,但在后者中可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需关注AI能有效协助的地方,尽力发挥其作用。
AI基本功能概述
我将AI功能提炼为六项:分析解答、文书起草、文书润色、检索、总结提炼及启发功能。这些功能在法律实践中各有应用,如文书起草适用于非事实性文书;润色功能可提升文书表达的精确性和流畅性;检索功能显著提高法律检索效率;总结提炼功能帮助快速提炼长文本信息;启发功能则通过提问开拓思路。接下来将结合具体工作场景介绍AI的应用。
AI在法律工作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按是否涉及案件“事实”与“专业”知识,法律文书可分为四类:“高事实高专业类”、“高事实低专业类”、“低事实高专业类”、“低事实低专业类”。AI在不同类型文书中的应用程度不同:起诉状等“高事实高专业类”文书多用检索与润色功能;催款函等“高事实低专业类”文书则可用起草功能;合同审查等“低事实高专业类”文书综合使用多种功能;心得体会等“低事实低专业类”文书则适合用AI起草。具体应用实例将在后续详细展开。
结语
本文全面介绍了AI在法律实践中的基本功能及应用场景,希望为大家带来启发。随着AI技术发展,其对法律工作的辅助作用将越来越强。但短期内,AI无法全面取代律师的专业性与现实性接触工作。对于未来,我保持审慎的乐观态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将在法律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警惕其潜在风险,如信息泄露等。希望法律人能在AI的辅助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