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佳节,家家户户皆会悬挂艾草与菖蒲,以此驱邪避水怪。水怪虽四处游走,但多限于淹没空置的房屋,鲜少触及有人居住的居所。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一习俗使得艾草成为端午期间人们家中不可或缺的挂饰。随着时间推移,艾草逐渐演变成一些家庭常备的辟邪之物。
艾草不仅在水域环境中具有威慑力,对人体更是益处多多。清代医学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详述了艾草的药性:“艾叶味苦辛,生则性温,熟则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经络于十二经,走三阴,调理气血,逐除寒湿,温暖子宫,止血安胎……”
艾草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在针灸疗法中,艾灸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材料来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区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阳补气、舒经通络、化淤散结、补中益气的功效。夏季作为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进行艾灸温补阳气,效果尤为显著。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和雨水的增多,全国各地湿气加重。潮湿环境不仅令人感到不适,还可能加重体内湿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湿邪入侵。湿邪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所致;二是内湿,多由过度饮酒或贪食生冷食物导致寒湿内侵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艾草在经络中具有极强的走窜能力,能有效通经驱寒、提升人体阳气。无论是哪种湿邪,利用艾灸来祛湿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是因为艾草是纯阳植物,其温热性能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排除体内寒湿之气。以下是几个有助于祛湿的艾灸穴位:
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上,“三里”意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胀、胃脘疼痛时需“理上”,按揉足三里时需向上用力;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则需“理中”,只需向内按压即可;小腹病痛则需“理下”,按揉时向下用力。
丰隆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丰即丰满之意,隆指突起之意。此穴气血汇聚而隆起肉渐丰厚因此得名。
中脘穴:任脉腧穴且为胃经募穴及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此穴名意指任脉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至本穴后继续向下流如流入任脉下部巨大空腔因此得名。
此外用艾草水泡脚也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驱除体内湿寒与虚火。泡脚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期间可适量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至微微出汗即可。同时新鲜艾草煮水饮用也能有效祛湿散寒。
灸法作为中医学中最古老的调理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黄帝内经》对灸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朱丹溪也记载了多个灸法验案如某妇人因久积怒气导致痫病通过灸法调理后症状得以缓解(《丹溪心法》)。
从古至今关于艾草的传说与应用从未间断其在现代生活中不仅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还能在疏通脉络的同时为人们带来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