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软件琳琅满目,助力提升生产力的工具亦不在少数,但若论品味与格调,Notion 无疑独占鳌头。本周,Notion 宣布重大更新,其内置的 AI 功能迎来全面革新,并且特别邀请了「形象大使」加盟。黑白线条的简约风格,完美契合了 Notion 一贯的设计哲学,品味二字绝非空谈。此番设计的灵感,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代 AI 助手——微软 Clippy。对于这位回形针形象助手记忆犹新者,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老炮儿了。
Notion 团队还特意邀请了 Clippy 的设计师 Steven Sinofsky,深入了解其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团队绘制了多版草图,用心程度可见一斑。Fast Company 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其中提及了 Notion 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从经典迪士尼动画到《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等作品,尤其是后者。Notion 创始人 Ivan Zhao 表示,他期望 Notion 带给用户的不仅是生产力工具的印象,而是如同体验《王国之泪》般的愉悦——这大概是「五彩斑斓的黑」的另一种诠释吧!此次设计的操刀者 Roman Muradov,正是 Notion 的艺术总监,他曾为《纽约客》绘制插画。在尝试墨水瓶、笔记本、Notion 立方体及多种拟人化动物后,他最终放弃了拟人化的想法,转而采用简化的笔触,成功打造出 Notion AI 的新形象。
更新发布后,Notion 的竞争对手 Obsidian 的创始人 Steph Ango 声称,Notion 抄袭了他在 X 和博客上推广 Obsidian 产品的头像,并指出 Notion 的几名员工在网上关注他。Steph Ango 随后在多条帖子中暗讽此事,而 Notion 则回应称,Muradov 并不了解这位创始人的作品,也没有关注他。
回归到实际使用体验方面,Notion 在 AI 功能上的改进令人耳目一新。此前,Notion 的 AI 实践虽有用处,但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长文本总结、写作润色还是翻译功能,都显得中规中矩。不过,这次更新彻底扭转了这种印象。新升级的 Notion AI 进一步强化了对白机器人的形式,相比之前的「命令式」操作,这次更希望用户能「聊着天把活儿干了」。例如,在官方教程中展示了这样一个用例:用户先通过对话安排工作,接着选择 Slack 插件,询问 AI 有哪些素材可供调用。AI 通过 connectors 深入用户的 Slack 数据库检索相关素材并给出回答,这些素材还会被纳入记忆库,成为后续对话的素材。这种跨页面甚至跨应用的调取功能,不仅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步骤,还能将知识库流畅地引入到当前任务中。更重要的是,这种调用方式激发了一种「灵感碰撞」的创意氛围。
尽管这次更新带来了诸多亮点,但并非没有瑕疵。AI 调用的稳定性有待提高,有时会出现指定页面不出现或出现的页面并非指定的情况。此外,这一功能更适合深度用户。我对比了自己的工作账号和个人账号后发现,后者由于留存的内容更多,能尝试的玩法也更多,回答的反馈也更准确。跨应用也是同理,接入的外部应用越多、生态建设越丰富,AI 的效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然而,目前适配国内用户的插件并不多,主要还是 Google 系产品占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AI 功能的发挥。
Notion 一直强调其在写作任务上的优势,尤其是加入 AI 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但这次升级主要提升了交互体验——依旧是「聊着聊着把事儿办了」的方式。然而大语言模型对文本工作的帮助已接近天花板,对于高度格式化、规则化的文本如文书、邮件等依旧适用;但对于需要创意介入的文本如小说、故事或社交媒体文案等则只能提供初稿参考。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话框一旦变长就容易压字。尽管后续迭代中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此问题。尽管如此此次升级还是受到部分用户好评但也有用户认为不如之前版本好用。无论如何Notion作为当下最强大效率软件之一其发展历程也颇具传奇色彩:从2015年濒临解散到2018年惊艳众人被赞誉为UX设计史上里程碑式作品再到如今快速响应ChatGPT推出原生AI功能Notion始终在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并探索未来AI助手与用户交互更自然、更灵动、更人性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