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AI)正成为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赛中,中美之间的较量尤为引人注目。最近,在法国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美国与英国的缺席和拒绝签字的行为,为这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增添了几分政治色彩。
副总统万斯的发言,批评了对于AI的“过度监管”,并再次提醒全球各国避免与中国在AI领域合作。然而,美国的这一举动并未能阻挡欧盟的步伐。欧盟深知,要发展欧洲的人工智能,与中国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雄心勃勃,但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战略目标的制定。欧盟致力于在AI领域制定全球标准,以确保技术发展与伦理、法律和人权要求相契合。然而,这引发了监管与创新的矛盾:过严的监管可能抑制本土企业创新,导致欧洲在全球竞争中落后;而过于宽松的监管则无法实现欧盟期望的“道德标准”。中国采取的“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模式,为欧盟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此外,资金短缺也是欧洲发展AI的一大挑战。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未来4年将投入5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宣布将投资1090亿欧元推动法国AI发展,但资金问题依然严峻。法国媒体指出,这些投资中有一半是之前公布的项目资金,并非新增投资。而且,欧洲整体财政紧张,多个国家面临高通胀和债务问题,能否真正拿出大笔资金仍是未知数。相比之下,中国的AI投资显得更为稳健和务实。
在此背景下,与中国合作成为欧盟的一个明智选择。中国AI公司DeepSeek推出的低成本、低能耗、开源AI模型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国也积极向全球开放合作,即将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邀请全球各国参会。中国愿意在AI领域“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这种态度正是欧盟所需要的。
总的来说,全球AI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是美国单方面主导。中国的创新实力、技术开放性以及合作共赢的态度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无论美国是否接受这一现实,人工智能的未来已不再是它一个国家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