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的科技奖项——诺贝尔奖,每年都会于10月揭晓其获奖名单。而国内的多个民间科学大奖则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诺贝尔奖公布前一个月先行揭晓。今年9月初,未来科学大奖和青橙奖已相继公布获奖名单,另一项大奖“科学探索奖”也将在9月下旬揭晓。这三个大奖各有侧重,覆盖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专业领域。未来科学大奖代表终身荣誉性质,对标诺贝尔奖;而青橙奖和科学探索奖则分别将激励和支持的对象定在了35岁和4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
中科大在大数据领域的崛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在大数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得益于其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尽管在最近一次第四轮学科排名中,中科大计算机学科仅为A-(13-24名),但不少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大牛们并非来自计算机系,而是来自其他系所,如少年班、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6系)、自动化系(10系)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特点符合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特性。
中科大成立于1958年,自创建之初就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将理科与工科相结合,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中科大本科生的学术普遍扎实,学习能力强,保研率稳居全国前三,出国深造的比例更是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高校第一。这种勇于进入新领域的精神,使中科大在人工智能浪潮来袭时迅速占得一席之地。
被低估的中科大大数据实力
大数据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中科大在这一领域同样表现出色。中科大数学学科很强,数学系首任系主任是华罗庚。2018年3月,中科大成立大数据学院,首任院长是鄂维南院士。尽管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获批高校名单中,中科大直到2019年3月才被列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名单,但中科大早在2011年就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邀请赛,这显示了其在数据挖掘领域的深厚积累。
中科大之所以被低估,部分原因在于自媒体在大数据专业排名文章中常常忽略中科大。但实际上,中科大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到数据挖掘领域的国内高校之一,这离不开被誉为“华人数据挖掘研究第一人”的韩家炜的影响。韩家炜在中科大就读期间就跟随导师蔡庆生等老一辈学者进入数据挖掘领域,后来成为该领域的杰出学者。
中科大的崛起与人才引进政策
中科大在90年代到00年代曾一度陷入低谷,但近年来开始触底反弹。这得益于中科大注重培养年轻人的传统和灵活的办学风格。在引进人才方面,中科大不仅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科研启动经费,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设立大数据学院时的“国内C9高校中同等条件下最优的待遇”等。此外,中科大还通过安居政策吸引人才,例如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等。
随着合肥的快速发展和地理位置劣势的缩小,中科大开始成为年轻学者们的选择之一。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激励政策使中科大在吸引和留住优秀青年学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与展望
回顾历史,中科大的崛起过程可谓波折不断。但从新一代青年科学家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和引进,中科大已经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中科大青年学者爆发出如星云般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