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大模型“飞入寻常百姓家”

AI百科1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26 0

  自8月31日起,商汤科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及科大讯飞等国内AI巨头纷纷通过首批备案,正式“持证上岗”,向公众提供其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一时间,各类评测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人们纷纷从搜索能力、情感分析等维度探索哪些大模型更为“机智”。同时,也有人担忧这些大模型的开放是否会对教育领域造成更大的冲击,尤其是类似ChatGPT的论文辅助工具曾令高校教师头疼不已。

  那么,这些大模型与普通人之间究竟有何关联?目前用户最迫切的使用场景又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

六大变革呼之欲出

  根据我国8月15日起实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任何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均需进行安全评估并完成算法备案。此次通过备案并集中上线的国产大模型,正是首批“持证者”。

  以9月5日正式上线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为例,仅14小时其用户数便突破百万。后台数据显示,该模型目前主要被用于知识问答、内容生成、教育学习及编程辅助等场景。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表示,认知大模型技术将深刻改变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讯飞星火App的用户已开发出约一万个个性化AI助手,这些助手能满足职场、营销、出行、生活等多种需求,有效解决了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他预测,未来通用认知智能技术将持续快速发展,并带来六大方面的重大创新与变革:改变信息分发与获取模式、革新内容生产方式、实现全自然交互完成任务、提供专家级虚拟助手、颠覆传统编程方式,并加速科学研究进程。

兴利除弊,善用“工具”

  关于大模型的应用,自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相关争论从未停止,尤其在教育领域,ChatGPT被大量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和日常作业的撰写。此次国产大模型的开放,是否会引发学习上的依赖?

  商汤科技副总裁、AI伦理与治理委员会主席张望指出,这实际上是对各种“工具”的共同关切。不仅是AI大模型,计算器、参考书后的答案、搜索引擎等也可能被滥用。他强调,大模型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积极探索和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例如,通过通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AI工具等。

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大模型的普及也引发了人们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担忧。张望认为,这既涉及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涉及相关技术工具的完善与运用,如数据脱敏、数据沙箱及模型安全体检等。他强调,所有大模型产品在设计、编码、测试及交付等阶段均需经过严格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审查。

  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显著缩短,这得益于监管思维的转变——从过去的“事后监管”变为“边跑边管”。目前,我国已有近80个大模型的参数规模超过10亿,大模型的备案与开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真实用户调用与模型迭代之间的良性循环。张望表示,这对AI行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期待的提升反映了AI应用正在逐步接近大规模普及,同时也表明社会对AI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场竞技,拥有底气

  国产大模型的开放为用户带来了大量注册和使用量,进而产生海量数据以助力模型训练和技术迭代。然而,国内大模型在C端仍以免费使用为主,而C端用户的付费意愿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仍需长期观察。

  尽管国内大模型常被与ChatGPT进行比较,但科大讯飞副总裁刘聪指出,与国际顶尖认知智能大模型相比,国内仍存在综合实力和平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然而,国内在大模型技术领域的长期探索与积累为核心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刘聪认为,追赶的过程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产业先行与科研创新同步推进。未来,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将各自发展,“剩者为王”的通用大模型将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垂直大模型共同繁荣。随着制度规范的完善,国产大模型在竞争中将拥有更足的底气与支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