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喜欢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生活点滴,从美食美景到萌娃萌宠,应有尽有。然而,这些看似无害的分享行为,却可能不经意间泄露个人信息,带来不可预知的财产乃至人身安全风险。在近日举办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人工智能(AI)的安全防护成为焦点,各大安全企业纷纷聚焦于此领域。
其中,“AI换脸”技术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只需一张目标人物的静态照片,就能让照片中的人物“活”起来,这项技术虽然充满趣味,但也潜藏着巨大风险。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博指出,尽管目前AI换脸、换声等技术门槛和操作成本较高,但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握,就可能被用于假冒他人,实施各类犯罪活动。
案例警示
- “换脸”伪造不雅照,实施敲诈勒索:深圳警方近期破获了一个利用“换脸”技术伪造不雅照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该团伙通过收集被害人图片信息,进行合成处理,以此实施敲诈。警方提醒,任何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都应谨慎分享,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 AI换脸解锁社交账号,非法获利:湖北黄石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解锁社交账号并倒卖的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通过购买视频合成软件,利用人脸融合技术生成动态视频,以解锁被平台冻结的账号。警方建议,避免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公开个人生物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隐私保护小贴士
- 避免发布敏感信息:不要随意发布手持身份证或白纸照等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照片。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身份盗用、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
- 谨慎分享票据信息:火车票、飞机登机牌等票据上含有个人信息,条纹码或二维码也可能被破解窃取。建议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此类信息。
- 注意生活细节:不要晒家门钥匙、车牌等照片,以防被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出特定时间所处的位置及生活习惯。
结语
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高警惕,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和生物特征数据。同时,建议定期检查并更新个人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守护个人隐私的“安全防线”,提醒身边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