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遇上AI模型会有什么反应?浙大科创这一新成果为你揭秘

AI百科2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30 0

  当化学元素周期表与AI模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张强博士团队,在《Molecular Contrastive Learning with Chemical Element Knowledge Graph》的研究中,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利用化学元素知识图谱增强分子对比学习(KCL)的新型AI框架。这一创新成果有望为生物分子研究、化合物合成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如预测化合物分子的毒性属性等。

  这一成果从全球近万篇投稿中脱颖而出,被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2022接收。其第一作者为方尹博士、张强博士,通讯作者为陈华钧教授。

  知识图谱是描述客观世界概念、实体、事件及其关系的工具。在知识图谱中,实体代表图中的节点,关系代表图中的边。化学元素、基因、蛋白等均为实体,而关系则表达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知识图谱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图对比学习是一种针对图数据的自监督学习算法,旨在训练图编码器,以保留图数据的特性。然而,以往的研究未能将领域科学知识纳入分子图表示学习中,忽略了分子图中蕴含的领域知识及原子间的微观联系。

  针对这一问题,张强博士带领团队成员,将AI模型与化学元素周期表有机结合,构建了化学元素知识图谱(Chemical Element Knowledge Graph),描述元素之间的微观联系及各元素有关的领域科学知识,并提出了KCL框架。该框架包含三个模块:融入知识的图增强模块、知识感知的图表示模块、对比学习目标模块。通过这些模块,KCL框架能够优化模型性能,并在多个真实场景中取得优于先进基线的性能。

  张强博士是求是科创学者(科创百人),曾参加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并在多个顶级学术会议和SCI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他选择浙大科创是因为看到了更多可能,并期待用AI赋能科学发现与探索(AI for Science),同时希望科研范式的转变能助推AI的发展(Science for AI)。

  在浙大科创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张强每天都在与不同领域的青年才俊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这次的研究成果就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构建科学知识图谱与AI模型的交叉研究,预测分子的属性,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场景。

  张强希望,在浙大科创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通力合作,一起为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