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AI、元宇宙,影视作品需慎重!

AI百科1周前更新 快创云
15 0

  近年来,“元宇宙”与“AI”这两个科技概念,不仅在各行业中备受瞩目,也成为影视创作中的热门题材。以下是一些国内近年来尝试运用这些元素的影视作品案例。例如,2018年的电影《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MOSS”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而2021年的电影《刺杀小说家》则通过现实与虚构世界的交织,展现了AI与元宇宙概念的融合,为叙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观赏性。

  然而,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成功运用这些概念。例如,元旦档上映的《非诚勿扰3》中,机器人笑笑与真人笑笑的竞争被观众认为是对AI设定的滥用,重复了老旧的言情叙事模式。爱奇艺的《仿生人间》虽然提出了“仿生人”的新设定,但剧集未能深入探讨这一设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导致悬疑故事逻辑不严谨,科幻设定也未能自圆其说。B站出品的《明日生存指南·云清明》虽然探讨了元宇宙中亲情延续的伦理性,但因过于强调虚拟世界的父子情感,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问题,被观众批评为“强行大团圆”。

  影视作品在吸纳新兴科技概念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将这些概念融入叙事之中。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失控玩家》中的人工智能NPC盖在接触女主后觉醒自我意识,展现了AI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AI在成长过程中发现个人价值的过程。而《拾荒者统治》则探讨了AI作为后人类特征的可能性,以及AI与人类生命的相似之处。

  此外,随着ChatGPT、文言一心等AI产品的普及,AI工具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视作品在表现AI时,不应仅仅将其视为功能性机器,而应考虑AI作为人的延伸所可能带来的伦理和哲学问题。同样地,元宇宙影视作品也需关注数字技术如何重构人类行为、情感和思维,以及这些技术可能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

  《上载新生》和《万神殿》等作品通过完整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元宇宙技术的潜力和可能性。这些作品不仅提供了视听上的享受,更引发了观众对元宇宙科技的认知和讨论。

  总的来说,我国影视作品在运用AI、元宇宙等科幻元素时仍需审慎。虽然这些元素能提升作品的曝光度,但若只是浅尝辄止地插入科技概念,很容易被视为“伪科幻”,并受到观众的批评。因此,影视作品在运用科幻元素时,应更加注重深度思考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