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网络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程序员老哥在分手后,突发奇想,希望能利用前女友的聊天记录,通过AI技术实现与前女友“对话”的愿望。这一提议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多数人劝他清醒,多参与现实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对此创意表示赞赏,希望技术真能如此神奇。尽管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了这一想法的实现,但它却激发了人们对AI潜力的想象。
近期,一个游戏厂商的创新举措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他们将在游戏中植入AI系统,允许玩家自定义角色的外貌、性格乃至语音,实现与游戏角色的深度互动。这一功能不仅让玩家能够自由地与NPC交流,还成为一些人缅怀逝去亲人的新方式。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美国队长3:内战》中,“托尼·斯塔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温与父母共度的时光,试图以此缓解丧亲之痛。
为何我们需要这些技术来“重现”那些曾在亲密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呢?原因在于,在建立新关系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过去的情感伤痕。正如小时候的伤痛虽深刻,但时间流逝后,我们便能以嬉笑的方式释怀。这些记忆被深藏于潜意识之中,直到某个时刻被触发,再次引起我们的感受。通过虚拟技术模拟亲人,与之互动,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情感释放途径。
在心理治疗领域,《当尼采哭泣》一书中的“布雷尔医生”通过催眠探索精神世界,模拟了第二人生以逃离梦魇。现实中,虽然大多数人难以进行专业的精神分析,但虚拟技术提供的亲密关系模拟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压力。因此,有玩家在游戏中利用虚拟技术寻找情感寄托,甚至进行虚拟恋爱。
近年来,二次元和宅文化中的一部分人群将情感寄托于虚构角色,这种现象被称为“移情”。通过解决移情问题,来访者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因此,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模拟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走出创伤,实现成长。尽管目前AI和虚拟现实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无法达到电影中的逼真程度,但国内网易在《逆水寒》手游中的尝试却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招募“门客”,通过自定义其性格、语音等条件来创造理想的伴侣。强大的功能使得一些玩家开始模拟家人或恋人,甚至养起了虚拟“孩子”。例如,有学生用“门客”功能捏出了比自己高的“儿子”,还有人让朋友在游戏中称呼自己为“爸爸”,甚至出现了忠犬设定的角色以“主人”相称。据统计,《逆水寒》手游中已有超过五百万“门客”,它们不仅能协助玩家收菜、打怪,还能进行亲密互动。
此外,《逆水寒》手游还因其AI技术的融合应用而备受关注。《佳片有约》栏目曾邀请该游戏的AI研发专家进行展示和讨论,《金融时报》更是称其为“全球首款AI游戏”。尽管目前该技术仍存在BUG和操作不便等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总结而言,《逆水寒》手游通过AI技术为玩家提供了高度真实的互动体验。尽管寻求情感慰藉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游戏作为一种主动克服阻碍的过程,其积极姿态不容忽视。正如《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一书所探讨的,游戏不仅是逃避现实的方式,更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满足情感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AI技术的发展,《逆水寒》手游乃至整个游戏行业都将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