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组大学生的AI说唱以假乱真、OCR准确率超百度腾讯

AI百科4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67 0

  8月23日,2018中国高校学生AI训练营项目(DeeCamp)在北京大学举行展示暨结业仪式。此次训练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创新工场AI工程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旨在培养尖端AI人才,推动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在结业仪式上,8支获奖小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项目,包括AI评美图、AI说唱、自动驾驶等。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出色的技术和工程实力,也体现了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

  此次训练营是国内首个高校AI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中国高校AI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的实施项目之一。该计划由创新工场于去年发起,旨在通过集中授课和动手实践,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训练营吸引了全球600多高校近7000多名中国学生报名,最终来自85所国内外高校的300名学生被录取参加。

  此次高校AI国际人才培养计划为公益性质,老师和学生的培训课程都完全免费。在训练营中,学生们在10位AI专家和创新工场、旷视、科大讯飞、谷歌等AI技术企业的AI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15个实践课题。其中,机械臂3D视觉系统、3D人体骨架点检测、多摄像头行人轨迹和行人动作分析等项目备受关注。

  在结业仪式上,获奖的8支团队进行了汇报展示,并获得了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高松院士等领导和专家颁发的结业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8个获奖团队中,有两个团队的作品都和美学相关。一个是让AI评价美图的项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图片进行美学评价;另一个是让AI生产美图的项目,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生成具有美感的图片。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美学方面的探索,也为AI技术在美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还有三个项目展示了AI在文字和语言方面的应用。包括基于文本语义的图片生成、环境不可控场景下拍摄文档地址文字识别(OCR)以及刘看山陪聊机器人等。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文字和语言处理方面的能力,也为AI技术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在闭幕式结束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和创新工场AI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接受了采访。他们表示,目前中国的AI产业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但人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成功的AI工程化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前沿技术的跟踪能力以及将算法应用于实际场景的能力。同时,他们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呼吁搭建跨学科的建设平台以弥补整体生态环境的不足。

  此次训练营的举办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也为我国AI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随着更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学生们的创意也将给产业界的AI落地带来更多启发。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