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工智能兴起以来,关于其落地应用的讨论就从未停歇。在近日举办的“AI”启未来2018人民网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大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路径是“AI+”还是“+AI”展开了深入探讨。
“AI+”和“+AI”的界限
特斯联的副总裁谢超认为,要保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就必须将其与具体行业相结合,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他主张采用“+AI”的应用路径,即从行业出发,发挥人工智能的真正作用。而明略数据副总裁刘静则指出,“AI+”的本质是通用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其基础是技术驱动;而“+AI”则是以行业、领域知识为基础,属于行业人工智能。两者在融合和互相推动中展现出不同的建设思路。嘉楠耘智副总裁张丽则认为,无论是“AI+”还是“+AI”,最终都将实现人工智能的多层次、多结构应用。她建议行业不要过多考虑单点做AI,而应把云和端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闭环。
在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过程中,汇桔网副总裁杨昕深刻体会到,要将AI的核心技术、算法和模型落地在知识产权和企业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中。他认为,最合适的应用场景才是关键,从用户的角度出发,“+AI”和“AI+”都是有效的手段和路径。商汤科技CMO金俊表示,商汤一直致力于应用AI技术赋能智慧城市、智能手机、汽车、零售和地产等传统行业,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在他看来,“AI+”强调的是AI与行业的融合。无论选择“+AI”还是“AI+”,都说明AI不能单独存在,只有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聚合效应,才是AI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AI的产业变革能力
机器之心联合创始人李亚洲预测,未来医疗+AI和安防+AI将非常火热,同时AI也将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变革能力。金俊认为,目前阶段来看,AI为智能手机行业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例如,今年商汤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的人脸解锁、AI双摄、超分辨率、人脸3D重建、AR等技术,极大提升了人们的交互体验。在杨昕看来,应用场景和“+AI”技术手段在知识产权和企业服务领域较为常见。AI的算法和模型介入后,中小微企业可以解决知识产权风险与布局问题。刘静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在安防、医疗、教育、数字城市以及智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谢超表示,特斯联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应用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向消费端的产品如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设备;另一类是在政府端和企业端的应用如传统行业的AI+物联网机会。“现在很难确定哪个行业更有前景这需要每个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