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下半年这个时间点讨论AI创业,整体情绪确实会显得相当“沮丧”。尽管新闻上AI赛道依旧在造富,如Cohere最新估值已达55亿美元,Anthropic的新一轮估值据传接近200亿美元,但另一面却是众多知名AI团队的卖身潮:
近300亿估值的大模型明星企业Stability AI,资金链断裂边缘反复徘徊,时而寻求卖身,时而寻求合并;拿到英伟达和微软双重支持的Adept,正与Meta讨论收购事宜;以创新AI硬件Pin闻名的Humane,被曝与财务顾问接触,寻找买家,目标价格7.5-10亿美元;而Character.AI则创始人把自己和核心团队卖给了谷歌,仅保留技术和模型的使用许可费。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一年前ChatGPT刚诞生时,我与许多大模型投资人谈到的一句话:人工智能可能很难带来新的一波创业潮,反而可能带来新的一轮“创业霸权”。
那么现在进行AI创业,是否已太晚?txyz.ai是一个有趣的样本——其切口非常小,身处很多人眼中“迟早会被基座模型取代”的垂直应用;其创始人是全网百万粉丝的科普大V,自带光环;其创始团队横跨中美,充满科研底色,正等待商业化转型——在他们眼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研讨会成员包括知名科普作者、AI应用txyz.ai创业者严伯钧,以及AI野生布道人、领英年度行家余一。
一个AI应用创业项目是如何成型的?
蒲凡:严伯钧老师不仅是科普大V、科普作家,更是AI应用创业者。我想了解一款应用层面的AI创业项目是如何成型的?
严伯钧: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并非创业。2022年下半年,我正计划去斯坦福大学读物理学博士,重新回归学术研究。然而,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让我们意识到,靠人来一个个项目做科研效率太低。于是我们开始创业,相信这个路径能推起来。
蒲凡: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们不存在“选择创业”,我们的路径建立在科研上。我们寻求的是帮助人类拓展认知边界的效率更高。
蒲凡:我理解你所做的事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时间点呢?最近半年已有很多明星项目因高军备竞赛顶不住压力而倒闭或卖身,创投行业的耐心正在慢慢耗尽。基座模型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很多人认为AI时代会是“创业霸权时代”。你们不会觉得这个时间点再来做这件事有点晚吗?
严伯钧:不会。首先,我们的产品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已跑了一段时间。其次,我们认为AI技术带来的价值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完全不同。我们将其总结为“降低人脑处理信息的复杂度”。我们认为AI应用最有前途的是那些需要人类智能高度集中的领域,如法律、金融、咨询等。因此,我们不会觉得我们的产品会被大模型磨平。
为什么目前的AI应用很难体现出“差异化”?
余一:我试用过很多国内外的AI产品,使用时长接近1800个小时。我发现与现有AI产品相比,txyz的差异性没那么明显。我想知道在产品形态的取舍上,你的标准是什么?
严伯钧:当前的功能简单、好做,先上了再说。后面更多功能上来后,你会发现当前的产品非常不一样。比如我们下个月将上线AI写作功能。我们的目标是Self-organization network技术,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打造专业workflow解决问题并形成marketplace。这是我们最终目标,希望AI能真正参与到一线科研中。
AI应用在国内市场仍未普及
余一:txyz已积累了500多篇论文、100万用户。现在的用户画像有突出特征吗?
严伯钧:我们的目标用户是更加垂直的专业人士,主要领域是医学、计算机、材料工程等。国内用户占30%多,其余为国际用户。西班牙语人群也是我们主要用户群之一。
蒲凡:中美市场在AI应用层面的差异是怎样的?
严伯钧:模型能力差异是主要原因。国内模型能力尚不能满足深入科研需求。此外中文语料相对较少也是一个原因。英文可使用大量语料而中文则相对较少。这种互联网生态差异导致最终呈现的模型能力不同。
余一:国内市场确实未普及到大众应用层面。尽管有些应用已落地但尚未达到“数字员工”的程度。目前AI能完成一些任务但仍需人类帮助处理庞大工作流程。从生产力角度评估ROI和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但用户增长和付费率遇到瓶颈。今年大家已产生疲态重新思考AI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海外市场生态相对更好一些发展健康的产品如Consensus已积累40万用户ARR约1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