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大模型六小虎生存现状!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4 0

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热潮,国内“六小虎”竞相角逐

  自ChatGPT问世以来,生成式AI创业热潮便愈演愈烈。在国内,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等一众企业率先领跑。今年6月,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创立的阶跃星辰更是获得了20亿美元融资,一跃成为行业第一梯队。自此,大模型创企的“六小虎”格局正式形成。

  新年伊始,AI应用层的井喷式发展便成为今年AI领域的最强看点。3月份,Kimi凭借200万字长文本横空出世,迅速崭露头角。此后,大模型厂商纷纷开启激烈的用户争夺战,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用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使用AI工具

  同时,今年的融资情况也异常顺利。纵观大模型“六小虎”,每位玩家都在今年取得了亿元以上的融资进展。然而,大模型能力的增长却陷入普遍停滞。距离OpenAI发布GPT-4已有一年半载,新一代模型的发布似乎已令AI社区感到疲倦。作为AI创业的领头羊,OpenAI的商业化探索依然迷茫。在ChatGPT增长呈现饱和后,OpenAI开始通过一系列开发工具的发布向B端发力,但仍需大笔融资来维持运营。

  国内的大模型厂商是否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2024年已经过半,“六小虎”们过得还好吗?模型能力增长放缓,各家如何开卷实现产品差异化?

  从确切消息来看,OpenAI计划在秋季发布新的模型“草莓”,该模型擅长解决复杂的数学和编程问题。然而,“草莓”更像是对特定领域的补丁,无法期待其通用能力的提升。领跑者放慢脚步,模型能力增长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追随者正逐渐跟上来,差距不断缩小。

  放眼大模型“六小虎”,今年年中推出的新模型纷纷“追平”了GPT-4。例如,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分别在5月份发布了Yi-Large和Baichuan 4,实现了某几项能力的超越。同月,OpenAI展示了GPT-4o令人惊讶的“Her”功能,再次掀起大模型厂商对多模态能力的一轮追逐。7月,阶跃星辰发布了Step-1.5V多模态大模型;8月底,智谱发布的GLM-4-Plus已持平GPT-4o,甚至开始进行Her视频通话功能的内测上线。

  在模型能力难以提升的大前提下,如何用AI能力、给谁用AI能力成为重要的商业抉择。月之暗面坚定选择To C路线,Kimi的“长文本”功能带来了极大关注,此后月活量居高不下。MiniMax和阶跃星辰则推出主打生产力工具的产品,并推出AI陪伴产品。以星野为例,其独特的玩法和用户共创的角色使其产品完成度很高。

  同时,零一万物选择出海并推出生产力工具PopAi。创始人李开复不看好AI产品在B端的市场推广,提出“零一万物要坚决地做to C,坚决不做赔钱的to B”。智谱AI和百川智能则更多投入To B赛道。智谱看好B端用户的付费意愿,CEO张鹏曾表示:“我们推C端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向B端用户展示能力。”

  综合来看,C端成为AI时代Super App的形态尚未被挖掘出来。差异化仍在“雕花”范围内,给人一种迷离之感。而在这场烧钱的游戏中,资本只垂青强者。今年“六小虎”的融资情况还算乐观,所有玩家都拿到了亿元以上的融资。从近两个月来看,资本对AI创企的热情依然高涨。

  然而,从人事变动看增长停滞的迹象明显。最近,“大模型六小虎的情况略显悲观”的帖子在小红书上流传开来。虽然这些逸闻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核心成员的频繁变动已揭开AI企业内部动荡的冰山一角。但招聘平台显示,智谱AI、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仍有大量岗位放出,其中不乏薪酬待遇优厚的技术岗位。

  大模型厂商的“不务正业”既是野心也是无奈之举。从硅谷先例来看,微软和谷歌都曾通过巨额收购吸纳初创企业人才。因此,“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不过在国内来说,是否有额外人才是大厂没有的?这是每个投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不过IPO或将成为OpenAI的出路之一。上市可以为OpenAI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并提高品牌知名度。此前有爆料称,“六小虎”已有公司在冲刺上市了。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AGI等待中,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将使我们更轻松地工作。但想成为AI界的佼佼者则需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我将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之路提供帮助(注:下方为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可免费领取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资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