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 AI 的“自画像”

AI百科4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77 0

  AI的“自画像”:一场视觉与概念的融合之旅

  当我们思考AI应该长什么样子时,常见的答案或许是机器人、闪烁的LED灯或变幻莫测的波形。然而,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AI的“自画像”。这张自画像是如何诞生的?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自画像的创意源于IBM研究人员的巧妙构思。他们被邀请为《纽约时报》10月的AI特辑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时间紧迫,且无法预知最终效果,但他们决定让AI创作一幅原创作品,以展现AI的重要概念,并符合《纽约时报》的视觉风格。

  创作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 在AI中找到某个核心的视觉概念:研究人员分析了约3千篇关于AI的文章,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找到与AI有关、有区分度、有语义概念的前30项。然后,他们训练了一个用于视觉辨识的神经网络,对《纽约时报》所有直接说明或含有AI意义的图片进行评分,最终选出了一张人和握手的画面作为核心视觉概念。
  2. 创作一幅捕捉到AI概念的原创影像: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包含超过1千张影像的资料集,内容是人手和机械手。接着,他们用资料集训练了一个对抗性生成式网络(GAN),绘制了一幅包含人手和机械手的新影像。这个过程耗费了7个日夜。
  3. 以符合《纽约时报》的视觉风格呈现:为了符合《纽约时报》封面的“视觉语言”,研究人员收集了一些旧封面图,训练了一个影像风格转换网络,对第二步绘制的人手和机械手影像进行了自动风格转换。最终,他们选出了一张最符合要求的影像作为AI的“自画像”。

  这张自画像是AI与人类创造力的一次精彩融合。它展示了AI的计算能力与人类艺术创造、判断能力的完美结合。正如影像展示和创作过程所揭示的那样,人类与AI的共同未来应当是携手互助,而非此消彼长、互相对抗。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AI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融合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力量,更体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和谐共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