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时空漫游指南:AI绘画的兴起与挑战
自AI绘画技术兴起以来,它便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我曾尝试使用某秀软件的AI功能,以艺术家的自画像为原型,让AI为这些大师们重新“绘制”了一张新的脸庞。尽管AI的作品颇具特色,但仍有模版化的痕迹。例如,AI根据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绘制的作品,尽管风格相似,却缺乏原作中的那份独特韵味。
1. 抄袭与机器学习
1957年,Russell A. Kirsch与他的同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数字扫描仪,成功扫描了一张黑白电子照片,这标志着数字图像的诞生。随着算法的迭代,电子世界逐渐形成了基于像素的图画。然而,AI绘画的兴起却引发了关于抄袭与原创性的讨论。早在十年前,Google的AI大神吴恩达和Jef Dean就使用1.6万个CPU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网络,用于生成猫脸图片。如今,AI在绘画上的进步令人惊叹,有些作品甚至能以假乱真。但不可否认的是,AI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基于学习数据库中的作品进行模仿和融合。
2. 穷举与竞争
AI绘画的穷举能力令人惊叹。对于AI来说,生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图案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关于AI能否创造真正的新画面,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AI无法画出它从未见过的画面;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改写几行代码,AI就能生成全新的画面。从人类与AI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需要思考:在AI的快速发展下,人类还能否保持其独特的创造力?
3. 利用与成全
AI绘画的兴起带来了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人类利用AI生成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另一种是画家的作品被AI学习并模仿。这种互动关系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互相利用又互相成全。然而,这也引发了对版权问题的关注。
4. 气韵与笔触
绘画的笔触和气韵是电子图像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国画的“气韵”还是油画的“笔触”,都是站在原作前才能深刻感受到的。例如,抽象艺术家波洛克的“滴画”所展现的独特艺术效果,是AI无法复制的。而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AI生成的作品属于谁?一旦全网公开发布,是否就不再具备独家版权?为了保护原创,是否应该限制AI只能使用公开版权的作品或艺术家授权的作品?
标题:《AI绘画的兴起: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