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能够处理200万个汉字的国产大模型Kimi,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这款由“90后清华学霸”杨植麟创立的月之暗面公司于2023年10月推出的智能助手,凭借其强大的“长文总结和生成、联网搜索、数据处理、编写代码、用户交互、翻译”6项功能,成为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截至最新一轮融资,Kimi估值已达2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等。
Kimi的推出,不仅引领了GPT时代的新变革,还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最多支持20万汉字的超长文本输入,是目前全球市场上能够产品化使用的大模型服务中所能支持的最长上下文输入长度。这一能力使得Kimi在多个测试场景中表现出色,如卡牌游戏攻略、病症诊疗建议、财报分析解读等。同时,Kimi的商业化模式也备受关注,目前主要采取面向C端用户的免费模式,同时也在探索API售卖和B端解决方案等创收模式。
然而,随着Kimi概念的炒作逐渐升温,相关概念股也迎来了资本市场的追捧。然而,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太久,Kimi概念股开始相继熄火。这背后反映了当前中国市场上“百模大战”的激烈竞争,以及市场对于大模型技术的期待与担忧。尽管Kimi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算力短缺、大模型架构局限性、数据运用难题等挑战。
此外,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变革,还需解决一系列挑战。其中,算力短缺是首要问题之一。随着大模型规模的指数级增长,算法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同时,大模型架构的局限性也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尽管Transformer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固有的算力消耗资源大、内存占用多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此外,对数据的运用也是制约大模型落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内AI大模型数据面临着数据类型不全面、信息可信度不高等问题。
尽管如此,Kimi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其自身技术沉淀和商业化落地的必然结果。与同类AI对话产品相比,Kimi在产品定位、用户运营方式以及推广裂变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其主打的“长文本+To C”方向直接解决了用户AI搜索+文档总结的需求,同时多端联动的用户运营方式也使其能更快地围绕用户反馈做迭代。此外,Kimi还在近期加大了营销投放力度,通过垂直领域的KOL和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
展望未来,只有少数在创新优化、生态构建和应用落地等方面脱颖而出的公司才能获得未来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入场券。在生成式AI“百模大战”后这些公司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