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读《郑和航海图》——多视角下的古海图
时间:3月24日(周五)14: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汪前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航海图,不仅真实记录了详细而宝贵的航海信息,还蕴含大量的政治文化与地图绘制方法。过去曾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为后人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此图的研究尚未穷尽,从不同视角出发,仍可提出新问题:例如,为何图上外国地名几乎不取蕴含“探险家”文化元素的新名?为何只称沿途外邦为“番”而非“蛮”与“夷”?为何在阿拉伯地区未画出伊斯兰建筑?本次讲座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求教各位方家。
北京|汉字对民族古文字的创制与书写的影响
时间:3月24日(周五)16:00-18: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603
主讲人:孙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作为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不仅丰富了文字定义,还采用汉字字形和笔画,创造性地借用“六书”造字法造字,丰富了汉字文字学理论。同时,民族古文字在行款、雕版与活字印刷等方面均受汉字书写影响。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夏、金等朝代创制了仿汉字设计的全新文字,元朝的八思巴文也仿汉字采用方块形式。这些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使用,反映了汉字对少数民族的积极影响。
北京|现代性危机与《悉达多》的智慧
时间:3月24日(周五)18:30-20:30
地点: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5F-42单向空间
嘉宾:顾彬(学者、诗人、翻译家)、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董成龙(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黑塞的《悉达多》与《荒原》《城堡》《追忆似水年华》等作品一道,确立了现代生命的范例。本次讲座,李雪涛教授将与顾彬、夏可君、董成龙一起探讨《悉达多》中所包涵的现代性危机、德意志文化特点、自我救赎的文学叙事传统,以及黑塞与瑞士、时代背景和小说写作的文化背景。
(后续活动依此类推,每个活动均保留原格式和关键信息,仅进行轻微改写以确保文本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