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ChatGPT 功能的日益强大引发广泛关注,AI 作画技术也愈发逼真,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力”,对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产生深远影响:从创作构思到策划布展,再到评论撰文。随着人工智能强大学习能力的显现,人们对艺术行业的认知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化,部分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许多人担忧失业问题。
AI 艺术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质疑:这一进展是否过快?是否已充分考虑了潜在风险?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探讨当下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乃至整个艺术领域带来的重要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构成艺术圈生态完整链条的相关从业者该如何应对挑战,突出重围?
让我们听听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们的看法。
01
没有灵魂的机器,无法取代人类的温度
《收藏·拍卖》:您如何看待 AI 创作的画作?
陈湘波:尽管 AI 进入艺术领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能改变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力,但数字技术作为颠覆性变革,无疑会加强信息的记录与保存能力。AI 的出现是资本升级的结果,可能在商业和资本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应仅仅是形式层面的新体验。它应如何与精神性探索结合仍是关键。目前,AI 更多是工具而非创作者。
车健全:AI 是工具而非创作者,如果它成为创作者,我会感到不安。现阶段它只是工具,未来如果 AI 能自主思考并摆脱程式编码,或许能普及艺术品。
孙岩:艺术史是不断打破前派的历程。AI 作为工具已被认可,但要成为创作者还需自主思考并摆脱程式编码。
《收藏·拍卖》:您会如何运用 AI 为工作服务或避免被 AI 取代?
陈湘波:人类的美学、情感属性、个人经历与思维模式与艺术密切相关,这些是 AI 不具备的。不过,AI 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和算法能力,因此它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车健全:希望探索“脑电”“心”的运作机制,借助新工具进行深层次探索。现阶段的工具能捕捉肉眼无法看见的部分。
孙岩:我更喜欢架上绘画,未考虑 AI 如何服务于创作。如果未来被取代,那是艺术史的发展必然。
《收藏·拍卖》:您如何看待 AI 的版权归属?
陈湘波:AI 生成的艺术作品依赖大数据和算法,需人类图像数据支持。因此,作品所有权应归于人类操作者。
车健全:人类与 AI 可以一起创作,但 AI 还无法实现真正的创造能力,除非它拥有情感。目前作品所有权在人类手中。
孙岩:通过人类编程制造的机器更像制作者。艺术家想法由工人完成,但作品所有权在人类手中。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后,大众是否都能成为创作者?
陈湘波:AI 普及后,大众可通过关键词或基本图像生成画作,创作门槛降低。但 AI 生成的画作是否都让人认可则不一定。
车健全:不相信任何人都能成为创作者,真正有创造力的关注内容本身,需长期自我训练。
孙岩:照相机和手机普及使摄影人人可参与,但并非人人都是摄影师(艺术家)。
02
数字艺术策展人:AI 是助手,内容创新更重要
朱正:从广义上说,AI 是我们最大的危机。但在通用 AI 终结我们之前,我们可以利用 AI 让艺术行业大繁荣。AI 是助理而非工具或创作者。未来顶流艺术家或艺术品将更为稀缺。策划人工智能艺术展需注意形式和内容创新。人们对作品感兴趣和愿意买是两码事。目前 AI 创造的更多是工艺品。未来艺术范式将被 AI 终结。
03
评论家:AI 只懂越画越好,但“坏东西”更有艺术味
冯原:自个人电脑普及后,AI 已介入艺术和设计的领域。如今 AI 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海量资料库。虽然 AI 拥有超越人脑的算法,但它们没有人类的欲望和心智结合。从各方面看,AI 仍是强大的辅助工具。新技术会带来艺术生态圈的变化。AI 是越来越强大的工具,但仍是人类操控的机械臂。AI 会画得越来越好,但不懂如何画得越来越坏。不过,“坏”的东西可能比“好”的更有艺术味。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展是由人类操纵的。AI 作品进入艺术行列是因为它能带来利益。未来新技术会产生新艺术形式并重新赋值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