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这句话中,“见”的含义为“被”,这是古文中常见的被动用法,“见闭”即意味着“被关闭”。整句话描述的是一只老鼠因被限制而无法逃脱的情境。这一表述源自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黠鼠赋》。
在夜晚,苏轼静坐时,观察到一只正在啃咬的老鼠。他敲击桌子试图制止,但老鼠暂停后又继续其破坏行为。随后,他命令童子点亮灯火,发现原来是一个袋子内部发出的声响。童子惊叹:“咦!这是被封闭而无法逃脱的老鼠啊。”他们打开袋子查看,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再仔细搜寻,才发现里面有一只死去的老鼠。童子惊讶地问:“刚才还在啃咬,怎么突然就死了?之前那奇怪的声音,难道是鬼吗?”将老鼠倒出来,它一落地就迅速逃跑,即便是敏捷的人,也难以迅速抓住它。
苏轼对此深感诧异,他感叹道:“这只老鼠多么狡猾啊!被困在袋子里,袋子坚固无法穿孔。所以它选择不直接啃咬,而是用声音来引人注意;看似死去,实则是为了寻求逃脱的机会。我听说万物之中,人的智慧是最高的。能够驯服龙、砍伐蛟、攀登龟背、狩猎麒麟,统治万物,但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戏弄,从少女手中逃脱,这又如何能称得上智慧呢?”
苏轼坐下小憩,心中思考着这件事背后的道理。仿佛有声音在告诉他:“你虽然学识丰富,但时常偏离正道,追求真理却未见成效。你的心不够专一,因此一只老鼠的啃咬就能让你改变初衷。人能够打破价值连城的宝玉,却会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能够搏击猛虎,却会在面对蜂虿时变色。这就是心不专一的祸害啊。你的言论出自你口,却又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吗?”苏轼听后低头而笑,抬头后恍然大悟。他吩咐童子记下这段经历。
这篇赋是苏轼少年时期的作品,以趣味故事寓含深刻哲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叙述中领悟到宝贵的启示。故事围绕一只老鼠在人前施展计谋逃脱的情节,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在做事时应当心无旁骛,才能不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