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萍 | AIGC时代的儿童发展:赋能与挑战

AI百科6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49 0

  新兴技术革命下,AIGC、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科技正深刻影响儿童教育、健康、娱乐及保护等多个领域。2024年5月14日,OpenAI春季发布会推出的GPT-4o再次震撼业界,该“全能”模型不仅能处理文本、音频、图像等多样输入,还能识别人类情感并作出相应反应,引领全球进入新一轮数字化革命浪潮,同时引发各界对其潜在替代影响的热烈讨论。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童年概念正经历一场革命。现代意义上的童年概念始于16-17世纪,经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儿童逐渐摆脱被压迫的形象,被视为具有独特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群体。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树立,并得到国际法律的支持。面对AIGC时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数字原住民应拥抱新技术,提升数字素养;另一种则担忧AI对儿童健康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规避“兔子洞效应”带来的风险成为关键。AIGC技术的出现只是童年革命的典型案例之一。早期技术革新如印刷术、无线电技术等均对童年概念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技术赋能的升级,人们开始担心AI可能让儿童轻易掌握成人世界的“密匙”,尤其是当AI具备情感互动能力时,成人指导和监管的苍白无力可能导致年轻世代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兔子洞效应”还涉及儿童数据安全、身心健康、权利保护及监管责任缺失等问题。

  尽管如此,数字化也为儿童发展带来机遇。回顾历史,科技进步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各国在AI儿童服务、隐私保护等领域努力立法,以应对新兴技术的挑战。中国尤为突出,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多方面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全球范围内,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凸显了数字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未来,AI技术将全面融入生活并成为教育的重要应用。技术革命将使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拓展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了推动童年革命的积极发展,需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并突出伦理治理。通过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原则,实现对AI技术应用的正确引导与伦理规制,建立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让“儿童权利保护”、“网络安全使用”、“可持续发展”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片由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