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AI的应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需一句话,它便能迅速提供答案,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然而,面对复杂任务流程时,如何高效利用AI则成为了一个挑战。
以新媒体岗位为例,当我们需要为设计老师提供海报框架时,基于主题和文案的明确指示是确保图片制作质量的关键。仅依靠口头描述显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在紧急情况下,如临近下班时突然接到新任务,依赖临时抱佛脚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建立一个个人提示词库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提示词库,顾名思义,是一个存储提示词的资源库,随时可供调用。那么,为何需要建立个人提示词库呢?以下几点体验或许能为你解惑:
首先,系统提供的模板往往无法满足特定需求。在多次使用AI工具进行句子修改、内容总结、搜索、绘图、制表等任务后,我发现平台提供的模板要么过于复杂难以操作,要么效果不佳。因此,针对繁琐任务,自己编写一套并保存更为可靠。
其次,任务繁重时,重复编写提示词显得尤为费力。在句子修改方面尚可应付,但让AI搜索特定主题或概念时,答案往往混乱不堪,需要反复提醒。此外,AI的记忆能力也存在问题。尽管一些长文本记忆模型能够处理大量文字,但在处理长篇内容或复杂任务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例如,最近发布的DeepSeek R1模型在处理一份包含大量复杂概念的英文报告时,出现了大量遗漏。
在日常工作中,重复性的任务繁多。例如,撰写长文后需要在小红书上提炼要点发布。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提示词库作为支撑,第二天很容易忘记之前的努力而前功尽弃。因此,一个简单且可复用的提示词库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在建立提示词库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陷阱。
我曾直接下载网上的提示词库以图方便,但发现这些提示词基于他人的场景和习惯设计,与我的需求不符。因此,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全盘照搬。此外,未对提示词进行分类保存也会导致查找困难。我曾将所有提示词存储在电脑备忘录中但数量增加后查找变得异常困难。最后未及时更新提示词库也会导致老指令失效。例如我此前使用的提示词在DeepSeek V3上线后变得过于简单或冗长无法有效完成任务。
为了避免再次陷入困境我开始重新审视提示词的构建方式并发现写提示词并非简单地堆砌指令而是需要从任务本质出发拆解需求让指令更精准且符合实际场景。我总结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培养驾驭AI的意识。接到任务时我会先思考哪些任务可以交给AI完成如资料查询、初稿起草等然后将剩余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第二步是拆解流程以新媒体运营写海报文案为例我会将任务拆解为选主题、定大纲、写正文、润色等步骤并分别编写对应的提示词。第三步是搞清楚每步的要点即关键部分在选主题时不会一开始就限定一个主题而是让AI提供多个方向从中筛选出最适合的。至于如何编写简洁有力的提示词我分享了一个常用方法:“我是新媒体运营专家现在要做一张海报请给我3个创意方向并附上简单思路。”这些提示词可以保存起来下次直接调用并修改关键词以适应不同场景。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将大部分任务自动化(Automation)即把原本需要手动完成的任务简化为清晰的指令让机器按照预设的规则高效完成从而释放个人双手去处理更有价值的工作。此外还可以将自动化与工作流(Workflow)相结合将一系列自动化动作串起来形成完整的流程。例如我写海报文案时会先让AI跑选主题再跑写大纲、写正文、润色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专属的提示词我则只需最后查看并修改即可。这样不仅不用一步步盯着还能批量处理任务。当然如果不想用表格处理也有更简单快捷的方法:使用不同的AI聊天工具来操作。例如我可以将一个聊天窗口设为“选主题”另一个窗口设为“写大纲”以此类推无需表格也能串起工作流。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通用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任务如读报告、写PPT等只要根据具体需求拆解任务并精心编写提示词即可让AI成为你专属的超级助理。至于提示词管理我则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办法。“自下而上”即将日常非紧急但重要的提示词放在一起方便随时调用;“自上而下”则服务于具体任务将学习计划和生活中的突发需求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使用一套提示词快速总结提炼要点提高效率并保持灵感不断。通过设计一套低阻力的方法将各种工作拆解成小块并扔给AI来跑从而腾出了更多时间进行思考和创意创作。至于库的选择我使用Obsidian进行本地化存储所有指令都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每个提示词都带有标题并按任务类型打上标签分类清晰便于查找和使用各种软件都能轻松搞定。希望以上分享能助你更好地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