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带来就业替代压力 “软能力”是毕业生最难替代优势

AI百科22小时前更新 快创云
3 0

数据挖掘与就业替代:高校能否在AI浪潮中保持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每年,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其就业难题常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积累、计算能力的提升及核心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AI)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成为继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颠覆性技术。中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市场环境与政策均有利于AI产业的发展。然而,面对AI的新趋势,劳动力技能与新兴行业、技术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探讨AI这种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估算的中国各行业和总体就业替代率,分析高等教育在缓解AI带来的就业替代压力方面的作用。

  研究发现,学历越高,就业替代压力越小。具体而言,本科学历、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毕业生相较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此外,男性在就业替代率较高的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女性在就业替代率较低的行业则更具优势。

  在学科分类上,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更容易进入替代率较低的行业,而商科学生则面临更高的就业替代风险。这可能是因为AI虽然能处理技术问题,但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仍有局限。人文社科的毕业生在创造力、同理心等方面具有难以被替代的优势;理工科毕业生因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更能胜任技术类岗位;而商科学生因大量进入金融科技领域,面临更高的就业替代风险。

  本研究还强调“软能力”的重要性。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不仅拥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硬能力”),还具备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软能力”,这些能力难以被AI替代。因此,高校在应对AI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时,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人格特征。

  为应对AI带来的挑战,高校需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结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人才与市场的匹配度。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在AI浪潮中保持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总之,高校在应对AI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时,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职场的变化。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