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通往AGI,这个“中国小孩”另辟蹊径

AI百科2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37 0

  自人工智能(AI)概念问世以来,关于创造可与人类比肩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索便从未停歇。近期,中关村论坛首次设立了通用人工智能论坛,这一举动再次将AGI的讨论推向高潮。

  论坛上,一个名为“通通”的3岁小女孩惊艳亮相,她不仅是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而且与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相似,“通通”生活在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令人称奇的是,她不仅能自主学习,还能主动发起任务,展现出“眼里有活”的特质。例如,当发现玩具被丢弃在地上时,她会主动将它们放回玩具箱;遇到障碍物时,她会观察四周环境后自行找到解决办法;在整理房间时,她还会利用小凳子等工具进行辅助……“通通”的高度自主性不仅开启了AI与人类互动的新模式,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和谐的人机共融未来图景。

  AGI的意义堪比“造人”,其实现将标志着机器智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学习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从而极大地拓展人类智能的边界。尽管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引起了全球轰动,但其是否触及AGI的核心?多数人持否定态度。谷歌AI团队在去年的论文中探讨了AGI的实现路径,认为chatGPT仅触及了AGI的边缘,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更是明确指出,真正的AGI应该具备一个能够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世界模型”。

  “通通”的出现为AGI的实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其设计者、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不在于数据量、计算力或模型规模,而在于“为机器立心”——构建一个具备完备认知架构和自我价值体系的智能体。他强调,智能体应具备主观性、主动性和主体性,这与数据驱动型AI有着本质区别。

  基于这一理念,“通通”的研发过程避开了对大算力、大数据的强依赖。在日常训练中,“通通”仅使用不超过10块A100芯片即可实现自主学习与成长。这一特性使得“通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然而,这一路径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构建完备的认知架构和测试环境,以及解决智能体如何在复杂物理世界中自主学习与操作的难题。为此,团队研发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平台“通境”,通过逼真的人机交互环境,正逐步克服这些障碍,为通用智能体走向现实世界铺路。

  关于何时能实现AGI,业界预测不一。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AGI的到来可能比预期更快;但也有人认为由于涉及的复杂性与未知挑战仍多,实现AGI的道路仍然漫长。不过无论时间表如何一个共识是未来的AGI方案必须是那些能够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妥善解决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问题的方案。这意味着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以及在政策、法律、伦理层面做好准备是迈向AGI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距离AGI究竟还有多远?或许答案就在这一场场思想碰撞与技术革新的火花中渐渐清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