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宗李治的短暂一生中,他的恋爱脑形象广为人知。然而,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身为皇帝的他真的如此荒唐吗?独宠父妾,甚至为了美人不惜将祖宗基业拱手相让,听起来实在离谱。
为了心爱之人武则天,李治不顾朝臣与天下人的反对,将她纳入后宫,逐步晋升至后位,甚至将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交由她掌握。或许有人认为李治是在拿祖宗基业开玩笑,但抛开感情因素,他其实一直行走在“身不由己”的道路上。
细细想来,李治的壮举其实都有迹可循。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随心而动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我们揭示了最真实的答案。
李治为何能够登上皇位
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位嫡子之一,作为最小的儿子,按理说他与皇位无缘。然而,他最终却成功登上了皇位,这全靠“捡漏”。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对李治的评价:“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李泰当太子,就是告诉皇子们太子之位可以谋划获得。但李泰为太子时,李承乾和李治都难以存活;而李治为太子时,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平安无事。
这样的评价让李治在玄武门之变后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好印象,成为他后来当上太子的最大助力。作为最小的弟弟,李治和善对待兄长;作为儿子,他向来孝顺有加。两位兄长争斗激烈时,他成功“捡漏”。
但李治并非只有善良,他同样心机深沉。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成了没有亲娘疼爱的孩子。面对太子之位的争夺,他没有退缩。一天,他与李泰“巧遇”,对方正沉浸在成为太子的喜悦中。李泰看到竞争力不小的弟弟时,示威地警告他:“你和李元昌走得那么近,他已经输了,你不担心自己吗?” 李治便佯装满怀愁绪的样子,直到被父亲注意到。在父亲的追问下,李治才支支吾吾说出李泰的话。
李世民对自己之前的口头允诺后悔不已,最终决定让仁德孝顺的李治成为太子。在父亲的属意和权臣的支持下,李治顺利登上了太子之位。
李治痴情之名何来
为何这样一个皇位继承者会被误解为恋爱脑、傻白甜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李治对武氏的痴情与付出。
《资治通鉴》记载:“上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意思是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在宫中侍疾时第一次见到武才人便对她产生了好感。少年时的一瞥在李治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对武氏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这份与众不同的感情让李治不顾一切地想要将武氏留在身边。太宗驾崩后,后宫无子嗣的嫔妃都要被送到感业寺为尼。深爱之人就在此列,李治却毫无办法。他身不由己,相隔甚远,但思念之情却更加浓厚。终于有一天,他借着进香的机会见到了武氏,两人相对无言却泪流满面。他当即许诺会尽快带她摆脱现状。
这时恰逢李治后宫争斗激烈。萧淑妃恩宠不断,王氏为后但无宠。皇后劝说李治将武氏接回宫中。在内心情感蠢蠢欲动和皇后鼎力相助下,李治终于下定决心将武氏迎回宫中并宠爱有加。尽管有女主天下的传言和民间预言《秘记》,但李治依然遵循自己的内心意愿行事。
有一次宦官王伏胜告密称皇后利用道士行厌胜之术企图压服众人。李治将计就计与大臣们演了一出大戏最终铲除了上官仪等党羽并给了武氏垂帘听政的大权。从此二圣并尊传扬开来。
后继“无人”托付江山
或许连李治都没有想到女主天下会应验在自己这一代。家族遗传的疾病让他饱受折磨并逐渐失去视力最终只能将政务交给武氏处理并相信她不会辜负自己。幸运的是这份信任和偏爱也为李治带来了巨大的意外之喜世家权臣潜在威胁名门外戚等都被消灭李唐江山稳固程度空前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新帝即位后军政大事也都交由天后处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二圣之一共同治理国家新纪元开启 。 尽管如此 李弘离世使得李治未能将江山完全交给他而只能寄托在武氏身上留下了遗诏嘱咐太子在他灵前即位并在无法决断军政大事时交由天后全权处理 。 李治相信他们之间多年相伴感情并相信深爱之人不会相负所以尽管万分不舍死别也没有以殉葬之名断武氏生机 。 纵观李治一生真心假意也罢他在父亲生前孝顺陪伴对哥哥们不存恶意对心爱妻子痴情重负对孩子们关爱有加作为丈夫给予爱人最大限度信任与爱意除此之外历史还告诉我们李治是一位被严重低估千古一帝 。他在位时唐帝国版图达到最大废后迎娶武则天也充满算计打击关陇世族集中皇权 。他对外从不仁懦柔善向来主动出击表面懦弱实则心机患病之时不传位于儿子让老婆辅政不过是不想当太上皇失去权力 。留武则天执政也不过留了一个打工人毕竟封建社会之下武则天想把李唐江山变成武家根本不可能 。因此很多人误会了李治一个能当皇帝人怎么可能是善茬单纯恋爱脑?司马光通过《资治通鉴》也试图告诉我们历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