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处理一笔订单需历经305个业务环节和122个计费环节,耗时长达720分钟。而今,这一流程被大幅优化至仅需240分钟,背后的驱动力正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近期,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发布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成功举办,会上,一家广东企业代表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成果令在场嘉宾纷纷感叹“时代变迁”。作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双料大省,广东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极为旺盛,也为通用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广阔舞台。省发改委在活动中发布了2024年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共纳入51个项目,总投资额约30亿元。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持续开展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工作,旨在促进需求单位与有能力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通过需求引导、应用迭代、示范推广,推动应用场景创新落地见效,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前沿AI技术应用需求在广东省内显著增长。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同样,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省内率先使用,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
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早有显现。去年11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25年,将智能算力规模打造为全国第一、全球领先,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致力于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从此次活动透露的企业需求来看,“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目标并非空谈。此次发布的清单涵盖51个项目,投资额约30亿元,超过75%的项目计划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需求增长迅速。
这些项目为前沿创新技术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机会,也为AI企业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了试验验证和熟化环境,助力技术产品和服务找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预算中用于采购新技术、新方案的金额占比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42%,且创新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复制推广性,能发挥杠杆和乘数效应。
例如,在新型消费领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港珠澳大桥计划利用AIGC、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构建人机交互展示和互动服务场景,大幅提升消费者体验。此外,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提出打造汽车产品仿真驾驶体验馆,有效解决传统汽车宣发展示的高成本问题,提升用户购车体验,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去年聚焦生产领域不同,今年的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生态环保等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在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领域,多家医疗机构和高校提出了基于前沿医疗设备及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应用需求,推动智能化转型和高效运作。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琶洲实验室副主任陈俊龙提出了“大模型生成小模型”的概念,认为各行业需要功能强大的大模型作为基础,中小企业或特定应用再根据不同数据建立小模型,形成行业标准。他还强调,人工智能应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而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创作产业和多媒体产业。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按照“推动政企创新开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推广创新技术应用,为技术找场景”的核心思路,从供需两端发力,构建全省域、全领域、全环节的场景创新工作机制。同时,积极谋划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广东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在过去五年增长了近五倍。随着“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之一,广东正依托湾区优势、广阔市场和海量数据,从场景和应用出发反哺底层技术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目前,广东布局了多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随着AI技术的成熟和爆发式增长以及机器人生产和应用的普及化趋势加强广东已成为全国机器人制造和应用的重要基地。
专家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人才数据以及计算平台。在人才方面广东正通过重大人才工程引进AI领域创新团队并建设相关学位点以系统性地培养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同时注重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共享以及推动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的建设以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