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初,AI数字人已悄然登上主播台,而仅一个月后,AI在广电领域的应用便迎来了加速。从2月26日央视发布《千秋诗颂》起,至总台、上海台、芒果台等各地密集推出的13部AI作品,AI正逐步渗透至广电的每一个角落。
步入3月末,一套《晚间新闻》的片段更是宣告了AI不仅涉足专题片,更渗透至新闻片领域。当天新闻右上角赫然出现“AI创作”的水印,讲述着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紧接着,4月3日的新闻继续利用AI作图解析“强对流天气”。
全球范围内,这种在新闻报道中运用AI素材的举措显得尤为激进。而实际上,这仅是近期众多变革的冰山一角。无论是文艺节目、大型活动,还是影视剧、动画片,乃至多语种译制与新媒体传播,国内广电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AIGC,在确保新闻真实性与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拓展AI的应用边界。
在这场竞赛中,媒体间为争夺“第一”、“首例”、“首发”而竞相角逐。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宣布发布“中国首部AIGC系列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而两天前央视新闻频道已播出以“春分节气”为主题的AI创作短片,虽未自诩为公益广告,但仍被魔都抢先一步。
面对AI时代的快速来临,如何在新闻媒体的生产中高效结合新技术、提供新内容,同时降低成本、发挥人性魅力以贴近民众的真实生活,成为了所有广电人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在短短半年内,全国各地广电机构推出了32个新动向,包括产品发布、产品上线及成立机构等。这一总结融合了秘塔AI搜索、天工AI搜索与ChatGPT的助力,并经过秘塔写作猫与人工事实核验。这些案例中已尽可能排除了不含大模型元素的纯“数字人”事件。
按时间划分,3月份发生的相关事件(18个)几乎为2月份(10个)的两倍。尽管春节假期对事件数量有所影响,但进入3月后,新事件的发布依然密集,平均每1-2天就有新的动态。各家媒体通常通过成立一个“工作室”来统筹AIGC应用,而工作室的成效则取决于其能否迅速匹配到合适的工具。
3月底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总台负责人展示了去年10月开发上线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界面,其前端界面友好且操作简便,实现了“所见即所得”,大大提高了数字内容的生成效率。
从事件类型来看,除了官方宣布成立“工作室”外,大多数实质性更新集中在文生图与文生视频领域。目前,电视台AIGC片段大多以静态图片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动态效果。这些影片风格相对固定,反映出实际生产环境中对稳定性的重视。
按媒体机构分类,总台、上海等地对AIGC化的重视程度较高,特别是央沪两家对“全国首个”的争夺尤为激烈。这与其他地区媒体的发展水平差异密切相关,但河南、中山等地的AI应用也在迅速推进。
截至今年3月底的各类事件中,共发现10个“首创”类事件。这些总结反映了官方媒体机构在引进AIGC技术方面的惊人执行力。特别是在新闻插图也使用AI的情况下,虽然有些声音担忧这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但使用AI生成的图像作为新闻插图在性质上与其他图形处理工具相似。实际上,中国在将AI应用于内容生产领域方面表现得非常激进。与美欧日等地不同,国内并未过分强调影片中使用了AI工具。甚至一些影视作品或游戏还要避免暴露AI痕迹。
年初时流传的一张据称来自总台高管的微信朋友圈截图显示该管理者对OpenAI发布的Sora演示视频深感震惊并感叹梦想成真。这一态度已在国内多家广电媒体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并转化为实际成果。尽管国内AI技术发展程度与美国存在差异但态度上的积极追赶使得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弥补。西方社会的伦理或政治正确问题让技术迭代变得谨慎而国内官方媒体的支持则成为推动AI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展现出“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