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技术“复活”逝者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包小柏用AI复原其女儿,到各种AI复活明星的视频,AI让死者“重回人间”似乎变得轻而易举。
这样的情节不禁让人联想到《流浪地球 2》中,科学家图恒宇利用量子计算机“复活”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的情节。然而,现实中的这些AI“复活”手段,远比科幻片中来得廉价和简易,甚至已经发展成了产业链。
在淘宝上,只需花费10元,就可以重新看到死去亲友的音容笑貌。但这些技术大多只能做到“让照片动起来”、“照片开口说话”,且动作幅度很小,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AI效果。稍微高级一些的,则使用AI数字人技术,通过收集大量的死者生前的信息,如照片、视频、文本等,进行声音、形象和语言风格的建模,让死者“活过来”。例如,商汤科技的年会上就使用了这一技术“复活”了已去世的汤晓鸥教授。但这样的“复活”效果,只是基于真人一个非常浅层的数字映像,与真实社会中的智慧相差甚远。
目前,让人们实现“数字永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理扫描,即将人类大脑的全部物理组成扫描下来并上传到终端;二是通过文本信息建模,搜集逝者生前的文本信息建立思维模型。尽管物理扫描在理论上可行,但由于扫描困难、硬件存储和计算能力有限等原因,现阶段难以实现。而文本建模虽然可行性高,但在还原度方面却有些不足。因此,有研究者尝试将两种方式结合,如DeWave模型,通过大模型读取人的想法并转化成文本。此外,SocioMind(数字大脑)技术也让虚拟角色具备“记忆”和“反思”的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拟人类的社交反应和情感变化。
然而,比如何实现“数字生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技术对人类有何意义?从浅层次看,它可以推动娱乐业的发展;从深层次看,它也可以作为人类的“集体智慧库”的组成部分。尽管数字生命前景光明,但目前人们最先想到的仍是用它搞“复活”业务。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数字生命或许能带来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