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AI伪造的人像?看眼睛!

AI百科3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34 0

  下面这幅画名为《错误的镜子》,是由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1898-1967)在1928年所创作,目前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引发了人们对视觉感知本质的思考,每位观看者都有各自的解读。从科学视角来看,画中的人眼与真实人眼在结构上非常相符。白色区域对应于人眼中的乳白色巩膜,蓝色白云的区域对应于人眼的虹膜,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眼球(或者眼珠)。虹膜的颜色比巩膜深,因人种而异,可能是棕色或蓝色。但眼睛最深色的部分是虹膜中心的瞳孔,它大量吸收光线,看起来呈现漆黑色。人眼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画中的眼睛也都一应俱全。

  人眼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相机:瞳孔如同光圈,控制进入光线量;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元件,接收光信号。由于瞳孔很小,且大部分光线被眼内组织吸收,我们难以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然而,有时我们也可以从眼睛外部获得内部的蛛丝马迹。一个例子是夜间使用闪光灯拍照时,常会出现“红眼”现象。这是因为在暗环境中瞳孔放大,闪光灯的强光被眼内充血的脉络膜反射,造成照片中眼睛呈现红色。

  研究者们通过设计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尝试从眼睛反光中恢复周围环境的清晰图像。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校正了位置和角度,并去除了虹膜纹理的干扰,最终成功重建了周围环境的图像。研究者还发现,眼角膜的“镜中像”具有独特优势。角膜的弯曲表面可提供广角全景画面,而眼球的运动和身体的移动可捕捉多个视角。这些特性使得从眼角膜反射中重建三维场景成为可能,实现了“通过别人眼睛看世界”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是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在日常环境中应用这项技术仍面临诸多困难。此外,眼角膜的反光还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照片或视频的真伪。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虚假图像和视频变得越来越逼真,引发了社会忧虑和信任危机。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开发了各种虚假图像视频检测技术。其中,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眼睛细节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研究发现,由于人的双眼位置接近,一张真实照片中左眼和右眼的角膜反射图像通常非常相似。造假者往往忽视这一细节,使得假照片中的两者存在不一致。利用这一特征,研究人员在辨别真假照片时达到了很高的成功率。不仅如此,眼球瞳孔的形状也可以用来给一张照片辨别真伪。左图正常照片中人眼瞳孔形状通常是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右图AI伪造照片中瞳孔形状是不规则的。

  眼睛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视觉系统的理解,还促进了图像处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很多灵感都来源于一双眼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