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深入探讨了艺术意境的本源、层次与结构,他提出,艺术家通过心灵映射万象,将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创造出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艺术灵境。这一灵境构成了艺术的核心,它融合了直观感相、活跃生命与最高灵境的启示。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与"机器"的概念逐渐与"精神"、"心灵"和"人文"观念形成对立,技术的革新颠覆了传统的创作逻辑和旨趣。
2018年,世界首幅AI创作的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问世,并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高价。随后,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利用AI绘图软件创作的《空间歌剧院》也在美术竞赛中获奖。这些作品虽然由AI生成,但背后是设计师们上千次的尝试和调整。
模型架构下的自动生成:AI绘画的技术机理
AI绘画的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对抗生成网络(GAN)等深度学习模型。GAN通过生成器和判别器的相互对抗来生成图像,但存在输出结果不稳定、图像分辨率低等问题。另一种路径是Diffusion模型,它通过自动降噪高效合成视觉数据。2022年,基于CLIP+Diffusion的AI绘画程序DIsco Diffusion开启了新一轮变革,但存在渲染时间过长、细节刻画不足等问题。随后出现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则通过数字变换压缩像素计算空间,提升了技术产品的普遍适用性。
新的意趣还是无度的吞噬:围绕AI绘画展开的媒介景观
本雅明指出,技术挑战艺术的同时,也生成了新的艺术材料和手段。AI绘画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一方面,普通用户乐于尝试和分享;另一方面,画师们担忧其原创作品被AI"吞噬",版权问题凸显。不久前,网易LOFTER的"头像生成器"被指控抄袭画师作品,引发抗议。
不可遁逃:AI绘画所招致的主体性价值之辨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遮蔽了其工具理性的本质。人与技术、机器之间并非敌对关系,但技术跃迁与人之价值让渡的博弈持续存在。国家互联网信息总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AI绘画等技术的使用进行了规范。AI绘画可能淘汰部分初级工作,提升美工设计效率,同时也需要厘定版权边界和开源性价值。
结语
保罗·德拉罗在1839年高喊"绘画已死",而今天,诸多人文领域也面临同样境遇。在这"向死而生"的过程中,仍有珍贵和经得起考验的东西沉淀下来。AI绘画昭示着智能美学的入场和艺术理念与形态的边界扩张,预示着人与机器的双向调适进路将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