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巨头马克·扎克伯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3月末,涉及5000万用户的“数据门”事件被《纽约时报》和《卫报》曝光,引发舆论哗然。丑闻曝光后,扎克伯格并未立即公开回应道歉,这招致了媒体和网民的强烈批评,导致公司股价暴跌16%,市值蒸发超过700亿美元。随后,#删除Facebook#在Twitter上成为热门话题。4月11日,扎克伯格身着西装前往国会山,准备进行长达10小时的听证会,回答了关于数据隐私、虚假信息、监管等共计600个问题,尽管此举为他挽回了一些颜面,但麻烦并未就此结束。
一份机密文件的曝光再次将Facebook推向风口浪尖。据美国媒体The Intercept披露,Facebook向广告主提供了一项名为“忠诚度预测”的服务,该服务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以此作为广告投放的依据。目前,Facebook拥有全球20亿用户,通过预测用户的选择,帮助广告主提升营销效率。这无疑是“AI比你更懂你”的又一例证。
从曝光的文件来看,Facebook的“忠诚度预测”依赖于用户位置、设备信息、Wi-Fi网络情况、观看视频内容以及亲朋好友的详细信息等。甚至用户与朋友聊天的内容也成为广告投放的参考依据。参议员Bill Nelson分享了他的经历:“昨天我在Facebook上与朋友聊天时提到喜欢某种巧克力,接着便开始收到各种巧克力的广告。”相比之下,淘宝根据购物车内容推送广告、Google根据搜索词分发广告的手段似乎都显得“低级”了许多。
然而,AI不仅是Facebook的赚钱工具,更是其“背锅侠”。在国会山的听证会上,人工智能被频繁用作解释和辩护的工具。无论是减少仇恨言论、检测恐怖主义招募信息、处理虚假账号还是应对俄罗斯干涉大选和种族歧视广告等问题,扎克伯格都试图将责任推给AI。这种反复使用“人工智能”作为托词的行为也遭到了媒体的批评。人工智能的宽泛性使得扎克伯格能够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利用这一术语来逃避具体问题的追问。
此次事件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政客表达了对互联网企业严格监管的强烈意愿。在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在隐私、便利、商业、公共和科研等多种价值之间找到平衡。随着公众对数据隐私和知情同意问题的认识加深,天平正逐渐从互联网公司向用户倾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隐私属性越来越强,如何在数据利用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机构都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护个人信息并征得个人同意同时让每个人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在利用个人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不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和精神伤害;其次在信息的无害化传播和利用中可以通过惠益机制对个人进行补偿。
面对科技产品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我们仍应相信产品从研发到问世其初衷是希望为用户提供便利。虽然扎克伯格可以声称自己并非坏人且知道产品存在漏洞可能被坏人利用但当初在哈佛寝室里开发Facebook时他或许从未预见到会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当Facebook从一款初级产品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获取平台、商家和政客的必争之地时它也承载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商业成功因此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