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其颠覆性应用让众多行业和网民受益。然而,随之而来的“AI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成为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大挑战。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内容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然而,这种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热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由AI生成的虚假账号;某小说平台的账号依靠AI“创作”,一天可更新50部小说,但内容往往逻辑不通、辞藻空洞;甚至有顶尖高校学者在SCI发表的论文因插图为AI生成且错误百出,仅发表3天便被撤回,沦为学界笑柄。
AI在新闻领域的入侵尤为严重,其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能力,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泛滥。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影响了公信力。有的MCN机构为博取流量,通过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导致大量病毒式传播。某MCN机构的实际控制人因利用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并传播,被警方行政拘留。
此外,AI还带来了复杂的版权归属问题。传统版权通常归属于创作者或创作者雇主,但AI版权可能归属于训练数据的提供者、算法开发者、系统操作者甚至最终用户。这导致新闻、出版机构在面对科技企业推出的AI工具整合新闻和内容时,可能损失相关流量和广告收入。例如,《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和《纽约邮报》对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erplexity提出侵权诉讼,指控后者抄袭受版权保护的新闻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社在《警惕“AI污染”乱象》中提出了应对之策:应加大对AI学习和生成机制的源头治理;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筛查监管;提高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辨别能力;明确AI应用边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辨别能力。
AI的发展势不可挡,它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充分发挥AI的优势,又要高度重视其带来的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