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风刮到了健康医疗圈,杭州人说:DeepSeek真“色刻”

AI百科3小时前发布 快创云
3 0

  视频截图

  他利用DeepSeek接诊了一名患者。这位48岁的男性患者右上肺存在一个约8毫米的结节,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结节并未发生变化。该结节为磨玻璃性质,他询问DeepSeek应如何诊断及下一步治疗方案。

  经过短暂的思考与转化,DeepSeek给出了详尽的判断,并结合最新指南提供了建议,甚至对“磨玻璃”是“纯磨”还是“混磨”进行了明确。范军强在观察过程中笑称,DeepSeek的判断非常客观,与临床判断十分接近。然而,是否进行手术还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个人意愿。

  这次简单的“测试”结果令人鼓舞。DeepSeek能够从大量知识库中迅速提取匹配内容,精准地“取其精华”。在范军强看来,DeepSeek的诊疗水平相当于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但如需更具体和准确的治疗方案,DeepSeek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

  尽管对DeepSeek的海量资料储备和专业度表示惊叹,范军强仍持理性和观望态度。他认为,DeepSeek的综合判断过于笼统,仅基于大数据结果,无法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医学的人文关怀是冰冷的文字所缺乏的。因此,再智能、再进化的AI也无法替代专业医疗人员。培养医生的成本高昂,需要时间、临床实践和经验累积,这是AI无法替代的过程。

  尽管如此,他对DeepSeek仍抱有期待。他认为DeepSeek可在问诊环节发挥作用,导入信息和病症,提高诊间工作效率。未来,随着DeepSeek在医疗领域的深入融合,其应用场景将日益增多,“无论在医疗还是教育行业,DeepSeek都将做出更大贡献。”

  公众对于“D医生”的态度如何呢?小鱼(化名)是一名00后,勇于尝试新事物。她表示,虽然对DeepSeek的依赖很强,但在健康问题上仍十分谨慎。她综合多个社交平台的信息后,发现DeepSeek给出的方案最为全面。然而,当DeepSeek化身中医开药方时,却遭遇网友的质疑:“它敢开,我不敢吃!”可见,公众对DeepSeek的深度学习能力表示折服,但并未完全依赖其诊断结果。相反地,大多数人将其视为就医前的“学习工具”。

  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放疗科副主任医师盛李明强调医学的本质是人文关怀。他提到一位来自安徽滁州、60多岁的患者因RET基因融合(一种罕见基因突变)而面临高昂药费的问题。医生不仅需要提供治疗方案,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医保政策等实际问题。因此,医学的决策过程远比AI给出的最优解更为复杂和人性化。

  中医经典科副主任中医师吴斌指出中医诊断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辨证论治。当四诊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时,DeepSeek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建议。中医诊疗讲究“千人千方”,需考虑患者差异和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施治等因素,这些都是AI目前无法兼顾的。因此他并不推荐普通老百姓盲目依赖AI问诊。

  在眼科领域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目前还无法在临床中应用。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眼整形眼眶病科副主任医师解佳隽表示DeepSeek只能根据文本信息在训练库中匹配和检索罗列出比较全面的结果但在眼睛这个方寸之地已知眼病高达上千种许多眼病表现出来的症状高度相似患者主诉不清晰甚至错误描述基于此得到的建议可能是伪命题。因此DeepSeek的“宽泛”并不匹配现代医学越来越精细的专科。

  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潘文胜对DeepSeek的“业务能力”表示振奋但也认识到AI无法替代医生在处理复杂病情时所展现出的综合智慧。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需根据医学知识和经验给出治疗方案。他提到一个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案例经过多学科会诊最终采用了非手术治疗方案这背后是专家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做出的精准判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AI在应对静态数据分析有实践效果但在应对复杂且变化发展的病情时的动态适应性和临床决策能力仍无法达到医生所具备的水平。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