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脸、带货、种草,当AI“假人”涌入社交媒体

AI百科3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50 0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指出,在社交平台上,利用AI技术创建的仿冒真人博主正成批涌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娜塔莎的案例尤为引人注目。这位定居中国的31岁俄罗斯人,通过AI生成的内容,成功吸引了二十万粉丝。然而,她的外貌实际上来自另一位乌克兰视频博主Olga Loiek。Olga Loiek的这一发现,在YouTube上引发了热议。

  除了娜塔莎,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也在积极应对这一趋势。抖音已发布公告打击利用AIGC技术创建虚拟人物仿冒真人的内容,而小红书则清除了一批AI仿冒博主的账号,并推出AIGC社区主张,强调不能用AI技术虚构使用体验以商业变现。

  随着OpenAI发布<a href="https://www.ecreat.cn/tag/sora” target=”_blank”>Sora的演示视频,未来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或将被彻底颠覆。尽管Sora尚未落地,但AI博主已经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深度合成技术的影响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也更悄无声息。

  对于电商行业而言,AI博主是对AI数字人的一次技术简化和玩法升级。然而,商业变现之路伴随着法律风险。例如,用AI冒充真人带货可能涉及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因此,电商行业的从业者在使用AI技术时需要谨慎选品,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深度合成技术带来的挑战,平台也在积极应对。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通过数据去噪、数据增强等技术手段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并对疑似AI内容自动打上标识。同时,平台还要求虚拟人主播的账号进行实名注册,以便在发生违法行为时能够迅速追责。

  然而,AIGC内容的侵权风险仍然是平台治理的难点。吴沈括指出,平台应关注训练数据的合法性、遵从治理规则以及及时响应用户投诉举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也认为平台治理的主要方向应是事先审查和事后追责相结合的策略。

  总的来说,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合成技术在社交平台和电商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这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和安全风险。因此,平台、用户以及法律从业者都需要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