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AI战略:转型战悄然升温
自AlphaGo问世以来,无论是全面投入AI,还是AI融入一切,众多企业纷纷制定了AI转型的策略。然而,华为在AI领域的公开动作相对较少,引发了业界的些许失望。但“少发声”并不代表华为没有行动,其何时、如何入局,都将是行业不可忽视的变动。
今年年初,华为官网的“愿景”悄然更换,从“全联接”转变为“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一往无前”。这一变化预示着华为在AI领域的雄心壮志。7月,内部针对AI的“达芬奇”计划曝光,由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亲自挂帅,重注研发AI芯片,旨在与全球巨头如英伟达一较高下。
随着华为全联接大会的临近,更多信息逐渐浮出水面,合作方也频频现身。这一“达芬奇计划”不仅限于芯片研发,更可能涉及华为商业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对于关注者和开发者而言,这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保守开局下的稳步前行
华为内部讨论AI已有2、3年之久,但起初态度较为保守。当时对AI的颠覆性持怀疑态度,高层决策也显得举棋不定。然而,随着手机等消费业务中AI应用的成功,华为开始在内部分产品上试水AI,用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如故障检测等环节。如今,华为的进出闸机已全面实现AI化,效果显著。
开发者计划:统一框架的蓝图
在初步尝试后,华为意识到统一框架的缺乏是最大痛点。从TensorFlow到数据训练模型,再到云端部署商用和终端应用,这一系统尚未有完全顺畅的标准。硬件方面,GPU和TPU的供应难题也亟待解决。经过广泛调研,华为决定围绕开发者痛点打造软硬件统一框架,从算法层、计算层到应用和终端实现无缝衔接。这一战略有望成为华为AI生态的核心部分。
华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方面,华为拥有完整的硬件基础,包括海思芯片、云和终端平台。同时,其高效执行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转型增强了内部信心。然而,在软件特别是AI框架方面,华为的实力有待检验。此外,其强大的To B基因在开发者生态转型中可能面临挑战,需要转变思路并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开发者力量。尽管如此,华为已开始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为开发者提供参会指引,并计划与国际巨头如微软合作。底层框架上的努力和创新知识产权的考虑也显示出其全球布局的决心。
总之,华为的AI战略正在悄然升温,其转型之路虽面临挑战但也充满希望。今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或将对外展示其AI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合作动态。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