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胥卫民
参与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年仅21岁便英勇牺牲。多年后,当烈士的家人成功寻亲,一群大学生团队伸出援手,帮助烈士家人实现心愿,为烈士重新绘制肖像。当烈士的容貌被复原,唯一还记得烈士样子的家人感慨道:“很像他,如果再年轻点就好了……”
照亮烈士回家路,他们为烈士寻亲7载。浙江宁波姑娘孙嘉怿自2017年起,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活动。去年3月,孙嘉怿团队助力胥倩一家找到牺牲的亲人胥卫民。胥卫民烈士安葬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革命公墓,曾参与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牺牲时年仅21岁。胥倩的父亲胥思坦,作为烈士的弟弟,现已77岁高龄。哥哥参军时,他仅4岁。胥倩表示:“对我爸爸而言,能找到自己的哥哥,也了却了一桩心愿,家人终于团聚了……”
完成77岁老人的心愿,他们用AI技术让烈士“活”起来。战争年代,许多烈士未能给家人留下完整照片,拥有一张逝去亲人的画像成为许多烈属的心愿。胥倩的父亲希望结合家中兄弟照片,为哥哥绘制肖像。得知此心愿后,孙嘉怿带领胥倩找到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连士棕。这是连士棕首次为志愿军烈士画像,他感慨道:“得知这位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我深感震撼,这仿佛是一次跨时代的交流。我虽年仅20多岁,但应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为确保画像接近原貌,胥倩还将画像发给家中90多岁的伯伯胥思礼,他是唯一还记得伯父样貌的人。老人看到画像时表示:“很像他,如果再年轻点就好了……”
此外,孙嘉怿团队还利用AI技术将素描画像修复为彩色照片,让烈士的眼睛和脸庞“动”起来。胥倩激动表示:“看到时真的很感动,也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寻找亲人的希望!”
希望更多烈士能找到亲人,早日回家团聚。一位父亲28岁、母亲46岁、女儿20岁的家庭,“他依然年轻,但我已经老了……”当一家三口的素描画像呈现时,46岁的叶庆华沉默片刻后掩面而泣。她一步步走向画作,轻轻抚摸“爱人”的脸庞,17年的思念与期盼瞬间涌上心头。她仿佛无法自控,瞬间跪地痛哭。周围人亦被感动红了眼眶。这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0后”学生们赠予她的礼物。叶庆华是烈士孟祥斌的遗孀,2007年孟祥斌因救人牺牲,生命定格在28岁,那时女儿仅3岁。“一直在路上,我从未停止追逐的脚步。”为了延续丈夫的遗志,叶庆华发起多项公益活动,希望烈士能活在青春岁月中。她随身携带装有丈夫照片的黑色双肩包,“我不是一个人,他一直在我身边。”她的努力换来一次次“重逢”,已为数百名烈士找到亲人。“卿已许国,吾将用余生与卿一起许国。”她在日记中写道。女儿亦考入父亲曾就读的军校,这张素描画是她长大后与父亲的唯一“合影”。如今女儿20岁了,在叶庆华的影响下,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90后”教师王伟带领学生们加入“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成立“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他们已为约200名烈士描绘生前模样。有学生表示这是世界上最难的画作,因为很多烈士去世前未留下照片,他们只能依靠亲属或老人的描述来复原烈士的样貌。有时描述仅是一行文字。比如学生全家乐画的第一位烈士牺牲时也是20岁;程功在大学第一个暑假便深入山区为一位77岁的老奶奶绘制她33岁牺牲的父亲肖像;俞家瑞虽高考素描高分“上岸”,却认为最难画好的是烈士那双眼睛。师生们不懈努力与坚持让思念变得具象起来。
清明前夕,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小花山公墓内一块黑色墓碑上首次出现照片。照片主人杨贤海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公牺牲,因唯一照片遗失而未有肖像。杨贤海的家人找到安徽师范大学师生通过家中老人讲述完成素描画像后一家视频连线领取画像那天杨家6口人托人为素描上色并冲印3张分别贴于烈士墓碑、置于奶奶墓前及家中珍藏杨贤海后人看到照片后忍不住落泪。一幅幅画作是一份份清澈的敬意报答的是那一段段清澈的爱你们的模样我们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