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语音机器人作为诈骗工具一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AI百科7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63 0

  每日,超过3000台“AI”语音机器人在线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服务,他们管理的境外“客户”微信群、QQ群多达上百个。2023年5月29日,贵州省安顺市中级法院维持了对被告人李某、张某、陈某友等人的原判。此案件近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选为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典型案例予以发布。

  利用虚假的贷款App进行诈骗

  2020年3月的一天,安顺居民陈某下载了一款贷款App,按照App的提示输入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信息以查询贷款额度。几日后,陈某接到一个座机电话,询问其是否有贷款意向。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对方声称其贷款额度为8.5万元,并要求添加微信详谈。随后,对方通过微信发送了一个名为“人人贷”的手机软件(实为虚假)的下载链接。陈某误以为这是一个正规的贷款软件,便点击下载,随后被以需要交纳解冻费、验证还款能力等方式骗取了2.8万余元。

  意识到被骗后,陈某立即报警。2020年4月,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了制作并提供虚假贷款App等恶意程序链接的鄢某成、陈某朋,以及提供“AI”服务的李某、张某、陈某友和出借银行卡的偶某华。

  经查,2018年7月,李某成立了声通公司(化名),并雇佣张某、陈某友作为工作人员,从事智能拨号机器人出租、智能语音电话拨打等业务。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编写并录入自动应答话术,利用“AI”语音机器人自动拨打电话,形成语音和文本通话记录。“客户”通过分析通话情况来确定贷款意向的强弱等级,并按照精心设计的应答话术套路,添加贷款意愿强烈的被害人的微信等联系方式,推送虚假的贷款App。这些虚假的贷款App由鄢某成、陈某朋制作和维护。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App会自动推送“办理会员”、“交纳解冻银行账户费用”、“验证还款能力”等链接,逐步骗取被害人的钱财。

  明知“客户”是诈骗分子

  李某、鄢某成等人到案时,均否认知道“客户”是诈骗团伙。2020年5月,安顺市西秀区检察院提前介入此案。办案检察官提出调取嫌疑人的手机通话记录及微信、QQ等聊天记录,以查清犯罪嫌疑人与“客户”之间是否存在犯意联络以及是否知道“客户”是诈骗分子。同时,对李某持有的银行卡进行调查核实,查清资金流向。

  经过侦查发现,李某的个人收款账户曾因电信网络诈骗款项流入而被公安机关冻结。在前往处理时,李某得知其“客户”中存在诈骗团伙,但仍继续向诈骗团伙提供技术支持。李某还向张某、陈某友交代只做贷款类客户且只做国外客户。此外,李某还经常在伪装后前往银行取款,并将大量现金藏匿于家中。种种证据表明,李某等人明知所谓的“客户”是诈骗团伙,仍为其提供“AI”语音机器人服务。而鄢某成所称不知道“客户”是诈骗团伙的供述也被QQ聊天记录、同案犯陈某朋的供述等证实为虚假陈述。

  如何确定其他被害人?办案人员与民警共同研究决定通过对比声通公司“AI”语音机器人拨打号码的镜像数据与反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的被害人数据来找出被害人。

  2020年10月30日公安机关将李某等6人涉嫌诈骗罪等罪名移送西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办案检察官及时审查案情及在案证据发现公安机关比对出的被害人有2000多人。但考虑到部分被害人接电话次数少、时间短与通常的诈骗行为模式不符检察官提出要对所有被害人被骗的犯罪事实进行一一调查核实。经过排除重复数据和无效数据后检察机关最终认定1430余名被害人因接到声通公司“AI”语音机器人拨打的电话而被骗被诈骗金额为3586万余元。

  他们只是犯罪链条的一环

  针对声通公司李某、陈某友、张某与鄢某成、陈某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是否构成犯罪团伙检察官提出对双方的电子设备、通话记录等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查清鄢某成、陈某朋是否向声通公司提供违法犯罪的帮助。

  经过核实李某、陈某友、张某提供“AI”语音机器人服务而鄢某成、陈某朋制作维护虚假贷款App都只是整个诈骗犯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双方互不认识但都是境外诈骗团伙的帮凶也是诈骗犯罪的共犯。此外检察官还发现李某、鄢某成在帮助诈骗的过程中向他人购买公民电话号码等信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偶某华明知李某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提供帮助仍提供自己的2张银行卡供李某使用帮助李某取现转移赃款154万余元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2021年7月西秀区检察院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同年4月16日西秀区检察院对李某、鄢某成、偶某华等6人以涉嫌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提起公诉;2022年12月1日法院分别判处李某等6人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七年各并处罚金;6名被告人均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安顺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因偶某华在二审中认罪认罚对其改变刑期对其他被告人均维持原判。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