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命理术的结合,催生了“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微信公众号、APP的跨界融合,备受追捧。然而,近期调查发现,所谓的“AI算命”,实则披着科技外衣,背后隐藏着一条分工明确的“吸金”链条。
这几年AI概念风靡,与AI挂钩似乎能让任何事物瞬间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AI算命”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借着AI的噱头,一跃成为“热门”。但无论噱头多么吸引人,方式多么先进,算命的核心本质并未改变,一旦认真你就输了。
例如,某些AI算命程序声称只需上传一张面部照片,就能通过智能软件解码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这种自我吹嘘,若有人轻信,只能说他们过于天真。
有评论指出,要警惕街头算命披上AI外衣。这确实说中了一点,但AI算命的危害性远比传统算命大得多。调查发现,“AI算命”实质上是通过诱导分享、发展用户来牟利,不少“AI面相”类程序都在显眼位置招募项目代理商。这意味着,AI算命不仅仅是骗你算命那么简单,其背后有着更大的“野心”,与传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AI算命准不准先不说,更大的危害是它会让更多人陷入“互害”的陷阱。专家分析指出,这类AI算命存在多宗“罪”。首先,它要求参与者上传特定要求的照片,可能导致个人生物信息泄露或被不当使用;其次,它可能属于无证经营,因为算命、看相等字样不在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最后,其营销推广模式涉嫌变相传销。
因此,对于这类泛滥的AI算命小程序、公众号、APP,网络平台和监管部门不应放任不管,应依法查处并普及相关知识。而对于普通网络用户来说,面对层出不穷的噱头,要擦亮眼睛,不被AI等概念所迷惑。
算命是迷信和愚昧的产物,而AI则是现代科技的象征,两者本应“水火不容”。但从AI算命程序受到市场欢迎并吸引众多拥趸来看,不应低估一些本应被淘汰的旧事物利用新技术或打着新技术噱头“借尸还魂”的可能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保持警惕、不盲从、不迷信显得尤为重要。